• 20阅读
  • 0回复

北京城的建筑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9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组

北京城的建筑美
朱丰顺
北京城建筑得很美,而且很有特点。
北京城的美首先体现在:燕窝形的布局显得十分工整、庄严。北京是一座古老的都城,它是以故宫为中心而逐层展开东西、南北对称的街道布局的。这种布局一方面固然显示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统治威严,但也具有工整的对称形式之美。解放后,扩大了天安门广场的范围,东西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对;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后,天安门与正阳门直接相联,天安门广场显得更加宽广、庄严、壮丽。以天安门为中介,将广场四周建筑群与故宫建筑群(包括中南海和劳动人民文化宫)紧紧地连成一片,高矮一致,浑然一体,扩大了北京城中心点的面积,中南海的建筑群也因此藏而不露。倘若广场上建筑群高出故宫建筑群,则影响到故宫和天安门的雄伟感,同时也就达不到现在这样故宫和天安门广场浑然一体的宽广、壮丽的效果了。这个雄伟壮丽的中心点面积的加宽,与北京城外(老城区外)建筑面积的迅速扩大是互相呼应成趣的,也互相映衬地表明:北京已是“旧貌换新颜”了。美中不足的是,整个北京城的建筑似嫌高低不平,起伏零乱,缺乏建筑主题和造型生动的形体感。我个人以为北京既是以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为中心,其他各条大街和城门通道都取对称的布局,这就决定了整个北京城建筑物的高低次序的安排应取燕窝形状,即以故宫和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为窝底的中心,贴近这个中心的南北长街,南北池子、前门大街和景山后街等这一圈内的建筑物以不超过故宫和人大会堂的高度为好。王府井、府右街、地安门大街和珠市口大街等这一圈内可盖稍高的楼房,大致为四层的。东单和西单、东四和西四、鼓楼大街和永安路等这一圈内的建筑可更高些,六层至八层楼。二环路和东西长安街(东自北京饭店以东、西自电报大楼以西)则应盖10至16层的楼房。二环路以外则可盖各种高层建筑。鸟瞰北京城整体,便形成了由中心依次地逐层升高的燕窝形状;从每条街道来看,则又是整齐划一的直线平面形状。这样,既大大加强了北京原来建筑布局美的特色,又突出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团结大统一和九洲四海望北京的主题。缺乏主题的都城建筑,只会显得零乱无章。
北京城的美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民族形式的建筑显得非常古朴典雅。在北京,民族形式的建筑保留得最多,特别是打倒“四人帮”以后,许多重要的古建筑都修葺一新,还增建了不少象“大观园”这样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至于居民住宅的传统四合院更是星罗棋布。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旅游者来观光。但是这里也有个美中不足的问题:老城内(各城门内)各条大街上许多房子都显得特别矮小、陈旧,有的甚至破烂不堪,令人大煞游兴。为了发扬和加强民族形式建筑这一特点,有条件的话,应当将老城内各街道旧房子按照中西结合的原则全部翻新;四合院也不必统统都保留,东西城区只保留一二条典型的胡同即可。不翻新,就意味着要破败;要翻新,就不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统一进行。建筑师可以本着经济、实用和美观的原则,设计出各式各样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物。这样,老城内便可以增加住户数倍,大大减少占用郊区良田,避免上下班路程太远等弊病,北京城的面容也将大添异采。
北京城的美,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体现在: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显得异常清新醒目。特别是最近十年,出现了二环路、三环路乃至四环路的幅员广大的郊区建筑群,矗起了许多具有现代水平的高层建筑,地铁、各种立体桥、街头电话室以及各种自动化的设施等,把北京装点得日益具有现代化色彩,使它变得更加年轻,更加富有生气和活力。任何一座古老的都城,如果不逐步增加时代的建筑血液,提高现代化水平,就不会焕发出永不凋敝的青春活力。
布局上的燕窝形状、建筑上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三者的高度统一,使北京构成了一幅庄严、典雅、清新的美丽画图。今后北京城的建筑应当加强这三大美的特色而不是削弱甚至违背它,使之变得更理想,更壮丽,更加令人向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