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读两篇序文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9
第8版(副刊)
专栏:

读两篇序文有感
李行健
前几天,我读到两篇序文。一是王力先生为向熹的《诗经词典》作的序;一是吕叔湘先生为《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作的序。
王力先生的序文不足一千字。他首先表示了对后学的热忱鼓励;其次讲了自己的治学经验;同时,还不客气地对该书提了“罗列众说,不分良莠”和解释词义繁琐两条尖锐的意见。难能可贵的是,在书出版前作者已按王先生意见进行了修改,但王先生还是怕“因卷帙繁多,一时或未能尽改。我在这篇序文里说一说,供读者参考。”
不讳言自己看到的缺点,即使作者是自己得意的学生。这正是一个前辈学者严谨学风的体现。
吕叔湘先生的序文也不足一千字。编集子时,范继淹已不幸去世,吕老是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写序的。序文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逝者的怀念和惋惜,也深深地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对后来人的关心和表彰。熟悉范继淹的人都知道,近几年他一直在同白血病搏斗中坚持科研和写作。所以吕老希望广大读者学习范继淹“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这是一位学者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攀登学术高峰的有力召唤。
读了这两篇序文,令人耳目一新。
名家为他人作序,既可给书增辉,又可使读者受益。我国古代名人的序文中,就有不少传世佳作;现今名人的序文,也不乏精美篇章。但眼下,名人的序文似有贬值的势头。有些作者,书写的并不怎么样,但却抬出名人为之作序,借名人的声势来抬高自己。有些名人们也太不珍惜自己的名声和笔墨,竟然有求必应,或对书作廉价吹捧,或离书万里言不及义,甚至连原书都没看过,竟也敢提笔为序。在这种歪风面前,一些自尊、自重的名家纷纷声明:不给人写序、题词。
为他人作序,也是治学的一个方面。“因噎废食”恐不妥当。该作的序还是要作。王力、吕叔湘两先生的序文不正可为鉴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