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拆除人为樊篱 改变归属关系 皖沪改造“小三线”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0
第2版(经济)
专栏:

拆除人为樊篱 改变归属关系
皖沪改造“小三线”企业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陈宝善报道:安徽省和上海市密切合作,积极利用改造安徽皖南的八十个“小三线”工厂和事业单位,使这些昔日“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单位走出窘境,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
60年代,上海市花7亿元巨资,挑选了5万名能工巧匠,开赴皖南地区建起一批“小三线”工厂。当初皖南工业基础薄弱,交通又很不便,“小三线”用的原材料靠上海供给,有点小事就得往上海跑,而上海与皖南相隔400公里。这种畸形的工厂从开始建设,就成了上海的沉重包袱。前几年,这批工厂普遍处于半死半活状态;一部分常年关门,价值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设备躺在那里睡觉,请人看大门,还要上海掏钱维护。
上海市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本着勤俭建国、反对浪费的精神,想方设法搞活这批企业。过去,这批企业统由上海市管理,鞭长莫及;而近在眼前的安徽省,又没有权利和责任去过问,一道樊篱使企业陷入困境。从1985年起,两省市决定拆除樊篱,调整“小三线”的归属关系。上海市将这批企事业单位的主管权分批移交当地,固定资产也通过财政划转,无偿移交给安徽省。这一行动,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支持和赞赏。截止去年底,有26个单位办完了交接手续,有31个单位正在交接过程中,其余可望在今年内交接完。
皖南“小三线”企业的管理权划归安徽后,给上海市、安徽省和企业都带来了益处。上海市卸去了重负;安徽省一下子得到几十个工厂、一大批精良的设备以及技术人员;工厂也摆脱过去的窘境,变死为活。坐落在祁门县的朝阳微电机厂,在“家门口”办厂,职工积极性高,费用减少,头一年就获利25万元。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