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繁荣的喀什巴扎——商品经济在新疆(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0
第2版(经济)
专栏:

繁荣的喀什巴扎
——商品经济在新疆(一)
本报记者 任一农
立春前后,记者沿着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访问了新疆农牧区。喀什作为古丝道南路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商业城市,每四个居民中就有一人从事工商业。这儿,人们把商业和手工业集中的地方称作巴扎。来喀什观光的中外游客除参观驰名中外的艾提朵尔清真寺、香妃墓外,少不了还要逛逛城内外的巴扎。
喀什巴扎种类繁多,有综合性巴扎,也有专业性的如工业品巴扎、农牧副产品巴扎、传统手工业巴扎、染料、药材巴扎……真是五光十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多万喀什噶尔人的经济生活是和巴扎的盛衰密切联系着的。1985年参加各种巴扎的个体或联营工商业者有4.5万多人,1986年比上一年又增加了近5000人。他们的货源一是内地,一是当地,一是侨居国外亲属朋友的邮包寄递,一是从中巴边境红旗拉甫口岸来的巴基斯坦等国商人的贩运品。全年巴扎商品零售额已达到2亿元。
清代外来入侵者阿古柏曾在喀什修建王宫,自称“帕夏”。就在王宫门口有个窝达尔待巴扎,这是喀什历史最悠久的巴扎。英国、印度、俄国商人曾在这里做生意,驰名南亚和中、西亚。现在的窝达尔待虽然还保持着旧日的格局,但面目与规模迥非昔比。79岁的哈斯木是专卖莫合烟的,在这个巴扎上度过了大半个世纪。据他回忆,当年这儿除了喀什当地的土特产,只能见到上海产的华达呢、线哔叽,印度的染料,苏联的绸子。而现在吃的、穿的、用的,商品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老人说:
“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窝达尔待这样繁华过。”
艾提朵尔清真寺附近有座大巴扎,被称为“香港巴扎”,这儿最早是乌孜别克人经营的。因为当年乌孜别克人大多来自中亚的安吉延,所以这个巴扎就叫做安吉延斯特巴扎。现在乌孜别克商人已经很少了,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商人。
在长200多米、宽10多米的巴扎里有600多个体经商户,他们中大多数人经营着不到两米见方的小店;少数座商面铺较大,前堂卖货后堂搞加工。这儿除了全国各大城市生产的日用百货外,还可看见土耳其、联邦德国、荷兰、日本、巴基斯坦和香港的头纱、衣料及其它纺织品。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喀什市东门外吐曼河畔的综合巴扎,旅游观光者们称誉它是“中亚第一大巴扎”。出现在这个巴扎上的多是农林牧副渔方面的产品,买卖双方也多为农牧民。每到星期日,他们骑着马、驴或乘摩托车、汽车、马车从郊区、甚至从附近各县赶来。巴扎内外,摩肩擦背好不热闹。在冬季,参加者也在四五万人以上。走进这个巴扎,就会看见临街新建的一座宏伟的前后有廊的民族式大楼,雕梁画栋,漂亮极了。通过大楼的门洞,里面又分门别类修建了占地130多亩的各种小巴扎:蔬菜巴扎、鸡兔巴扎、柴草巴扎、肉食巴扎、木料巴扎、手工艺品巴扎、工业品巴扎……
现在每年都有十多万国外游客到喀什观光,这更增加了巴扎的热闹。巴扎的繁荣促进了当地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许多在市场上快要绝迹的传统产品又出现了。彩饰鞍子是少数民族最心爱的马具,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时,座下有副彩饰鞍子是很威风的,现在又恢复了生产。其它象小刀、彩陶、民族乐器、细木家具的产量也成倍增加,至于绣制花帽几乎成了居民普遍的副业。
随着巴扎的繁荣,居民逐渐富裕起来。有位叫阿米娜的妇女,今年37岁,开着一个出售丝巾、首饰的小铺。家里电视机、录音机、沙发、地毯样样俱全。巴扎越繁荣,同内地的交往越多,经济联系也越紧密。许多个体工商户都努力学习汉语、英语。近两年,喀什各民族友爱团结,社会秩序良好,巴扎的繁荣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因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