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西南边陲的科技大篷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西南边陲的科技大篷车
在逶迤起伏、连绵千里的边陲地区,有一支工作队一年四季驾着“大篷车”下德宏,走红河,深入傣家竹楼、哈尼村寨、彝家山乡,开展科技考察、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在中国科协的倡导和支持下,云南省科协于1985年2月组建起这支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他们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技术,要么不会加工利用,要么加工的产品质量低劣。科普工作队就驾着“大篷车”,还配合各地州市80多辆科普车开展活动。从昆明请去糕点、果品、酱油师傅,开到德宏,在不到一个星期里,就用当地的原料加工出花色糕点50多个,用当地野生资料开发新产品羊奶果冻、羊奶果酱、羊奶果汁,并且就地举办别开生面的食品评定会。据统计,就是这辆“大篷车”驾来驶去,在近两年时间,为群众解决各种技术难题100多个。
边陲不少地区山高路遥,贫困落后,缺医少药。科普工作者驾着“大篷车”,先后聘请名医,随队走村串寨,一方面为群众解除疾患,一方面普及卫生知识,就地举办“中西医学术讲座”,吸引着广大听众。云南24个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节日,“大篷车”就利用这个机会,带上挂图、书刊、资料、录像到集市、村寨去,走一路,宣传一路;走一寨,宣传一寨。人们为争得一份科普资料,经常是数十只手同时伸向一个车窗。从那些科普知识中,兄弟民族寻找到致富的门路,大开眼界。
牵线搭桥,引进技术,也是“大篷车”一项重要内容。科普队经常驶往民族地区厂矿、乡镇企业,以及专业户、重点户兴办的养殖场、种植园参观学习。一方面了解生产情况,一方面为他们牵线搭桥,或引进技术进行对口支援,签订联营合同。
今年,这种“大篷车”还要增加20多辆,将会更频繁地出现在云南边陲的山山寨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