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千湖之乡”的农民养鱼研究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千湖之乡”的农民养鱼研究会
朱湖农场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南郊,易受渍涝的低湖田较多。1985年农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养鱼专业户应时而起,由20多户一下发展到320户。这些缺乏渔业生产知识与经验的“庄稼人”,去年奇迹般地把农场鱼总产量由1984年的44万斤提高到250万斤,翻了两番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朱湖农场养鱼专业研究会。
当初,由专业科研人员、老渔工、养鱼专业户和热心科普工作的领导干部参加的养鱼专业技术研究会,设立了新品种引进、养鱼繁殖、精养高产、鱼病防治、饵料研究等小组,协力开展各种活动。
会员们太阳晒,泥里行,先后调查了3500多处水面。针对当地易渍易涝的特点,他们首先建议把不宜植棉的3000亩低洼地和部分低湖田退耕还渔;针对塘堰跑水跑鱼跑肥的情况,提出了改造塘堰的建议;根据浮生生物和低栖动物的情况,提出了改造单一鱼种发展多层养鱼的建议;针对鱼池埂宽、周围开阔、塘低泥肥的情况,提出了鱼、畜、禽、果综合发展的建议。农场采纳了这些建议。
他们热心提供技术服务。研究会创办了养鱼技术夜校36所,举办短训班18期,培训了3700人次;办吨鱼示范池15亩、示范片1000亩,技术承包4600亩;咨询服务5000人次,编制技术资料15期,印发9000多份,提高了养鱼水平,已使81人当上养鱼能手。
他们还选择稻田养鱼、鱼病防治、鱼畜禽果结合等10个项目,发动群众参加有奖竞赛活动。参加竞赛的有83户,水面2500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有的率先成为孝感市第一个亩产过吨的养鱼专业户。
如今,在那波光粼粼的养鱼场上,池中养鱼,池埂种青,水上养鸭,池边养猪,构成了一个生气勃勃良性循环的生物圈。3960亩退耕田1984年粮棉产值37.62万元,而1986年养鱼产值达到250万元。
本栏稿件由本报记者何黄彪采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