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深广忧愤的爱国主义激情——读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0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深广忧愤的爱国主义激情
——读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
谢明清
这是一根沉睡了5000年的古弦!在那一去不复返的年代里,作家不敢也不愿将它拨动。到了80年代的今天,作家终于将它续上了,拨动了。那低沉凄婉、撼人心魄的弦声,表现了东西方文化撞击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痛苦,揭示了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中积淀的某些污垢,抒发了作家深广忧愤的爱国主义激情;从而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继承人类优秀的科学文化结晶,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的民族才能腾飞,我们的祖国才能腾飞。这就是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王蒙的长篇新作《活动变人形》给予我们的启迪。
《活动变人形》是一部较难理解的书。初读起来,也许不会使你感到赏心悦目。但只要认真欣赏,它决不会使你失望。王蒙在给编辑部的信中说:“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语出日文中的汉字,系一种图画玩具,用人的头、身、腿三部分组成各种奇奇怪怪的人像),描写40年代日伪占领下的北京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向往现代文明、而又找不着任何出路的深刻分裂和痛苦。通过他的家庭纠纷,写出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文化形态的殊死斗争,写出了中国封建家庭的极端腐烂和解体,资产阶级及其意识形态的软弱性,人民革命的必然性和孕育,条条道路通向革命的复杂性,和改造中国的社会风习、文化形态的极端艰巨性,也写出了这种蜕变期的非革命知识分子及没落地主分子的绝望、扭曲、丑恶和痛苦。其中亦不乏对人生、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针砭和慨叹。”作者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较准确地理解这部作品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活动变人形》的主要成就,在于作者以辛辣的幽默的笔触为当代文学画廊里提供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作家通过他们特殊的命运、作派和心态,表达了作家对中国5000年文明和知识分子问题的形象思考。
倪吾诚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向往西方文明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畸形的典型。年轻时候,他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到欧洲留过学。但他学到的只是表层的西方文明,追求的是外国人的某些生活方式。他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婚姻是非人的,野蛮的,甚至是龌龊的。他仿效、追求、抗争……他羡慕外国人穿西装、喝咖啡、跳探戈,甚至包括厕所里的马桶。他最大的乐趣一是吃好点,一是洗澡。他要妻子学会说“密斯”或“密斯脱”,要挺着胸走路;女人只有挺着胸走路才好看,中国如此落后和国民不肯挺胸有关;他和妻子不可调和的矛盾是他要“爱”,而她要“钱”;然而,“他的性格是慷慨好客,他的信条是有吃无类”。在铁面无情的钱面前,在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面前,在贫穷、野蛮、愚昧的生活环境面前,在岳母、妻姐、妻子以及两个可爱的孩子为他制造的痛苦面前……他向往、追求的既可怜又可悲的现代文明被粉碎了,他彻底失败了。他坠入了痛苦的深渊。他在地狱般的精神痛苦中挣扎、熬煎,他的心被撕裂着,他的性格被扭曲着,他那渺小卑微的灵魂发出了带血的呼喊:“我不能有益国家民族,还不能糟践自己、毁坏自己吗?我不能得到友谊、爱情和尊敬,还不能得到轻蔑、误解和仇恨吗?”他找不到出路,看不到前途。他在痛苦挣扎中变形了,变态了,“解脱”了。他从一个狂热追求西方文明的热血青年,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颓唐者。
倪吾诚的变形、变态,是东西方文化撞击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是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缩影。他相信国家、未来是有希望的,但又不知道希望在哪里;他知道太平洋在进行战争,日本军在中国,但又不知道我们民族怎么办,自己怎么办;谈论与现实生活不相干的问题,他兴高采烈、谈笑风生、如鱼得水,一接触实际就心乱如麻、焦头烂额、垂头丧气;他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又装做一个旁观者,稀里糊涂地爱,稀里糊涂地恨,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他承袭了我们民族的许多精神负担,又表层地接受了西方文明。他不甘心受苦,更不愿为之奋斗。他“象孙悟空一天七十二变”,如烟如雾、飘忽不定。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他在生活中没有“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倪吾诚的悲剧所在,也是他这个变态典型提供给我们的认识价值。
作为主人公的对立面,作者塑造了三个变态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倪吾诚的妻子静宜、妻姐静珍和岳母姜赵氏。她们的变态集中表现在精力过剩,歇斯底里,生活充满火药味、紧张感和战斗感,忘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国破家亡时刻的责任和使命。到北京之前,静珍和姜赵氏成天同觊觎她们母女的族人斗;到北京之后,她们又和倪吾诚斗上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和拚搏,静宜失去了天真和幼稚,变得同姐姐和母亲一样野蛮、残酷和疯狂,母女三人同仇敌忾,结成了维护封建道德、抵制现代文明的“统一战线”。在封建社会里,这三位女性一没有社会地位,二没有经济基础,是什么力量支持她们从农村斗到城市、从家庭斗到社会?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靠“骂誓”和“败祸”!在孟官屯的保护家产的斗争中,她们靠
“骂誓”、“败祸”打赢官司,取得胜利;在同倪吾诚的感情斗争、秉性斗争、生活方式斗争直到如临大敌的反外遇斗争中,也是靠“骂誓”、“败祸”成了这个“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封建家庭的“强者”!
王蒙不仅描绘了这三位女性泼妇般的歇斯底里,而且揭示了她们貌似强大,实际空虚的丑恶心灵。她们与倪吾诚斗了整整9年。在后来发生的围绕“图章事件”的急风暴雨般的大斗之后,倪吾诚夫妇竟出乎意外地“和”了。静珍和姜赵氏无事可做,成了“多余的人”,心里充满了失落感和空虚感。但中国有几千年文明,尽管斗争的目标没有了,“骂誓”和“败祸”无用武之地了,她们又找到了靠回忆过日子的精神支柱。于是她们翻腾过去的衣物,回忆逝去的繁华……她们的精神一下子又提起来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她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或缠脚修脚,或鼓捣煤球炉子,或涮倒尿罐,或看闲书……她们虽然有点百无聊赖,但日子也过得心安理得!
《活动变人形》在描绘人物畸形的性格、变态的心理时,较好地运用了诸如心理剖析、内心独白、人物联想、实觉与幻觉的混和、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织等艺术手法,在整个作品中,虚与实的结合,回忆与思考的结合,个人心态与时代风云的结合,浑然一体。
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紧紧扣住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情节、场面的发展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巧妙地结合起来,随着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发展,作品的情节也不象西方现代派的小说那样离奇荒诞,变化突兀,缺乏联系;而是在一个轮廓清晰的故事框架中,让人物的复杂心灵有层次地、脉络分明地自然流露。虽然整部作品极富思辨性,却不枯涩、沉闷,而富有幽默感。
1986年11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