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林琦速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学界新秀

林琦速度
本报记者 周庆
林琦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49年9月9日生于北京。1968年去陕西农村插队。1978年考取计算所研究生,1979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83年学成归国。1986年9月负责完成了国家“六五”攻关项目GF—10/13模型机研制任务。
说起巨型计算机,你可能知道我国研制的“银河”机,但你不一定记得它的工作频率是20兆赫(工作周期50毫微秒),速度是每秒1亿次。可是,即使这样的频率和速度,也已赶不上人们的需要。
1984年6月,年仅35岁的林琦,挑起了研制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功能分布式阵列处理机系统GF—10/13模型机的任务。这台模型机是高速流水线乘法和加法部件,亦可运行程序。主要要求:频率达到50兆赫,比“银河”机提高一倍半。
这在国内是第一次。林琦初当重任,心情振奋不言而喻。
在印制板上画出布线图,是工作的重要起点,可所里现有计算机程序自动布线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他就用手工描龙绣凤般地精心画出了原始图。
为提高新设计流水线的工作频率,必须缩短流水线每一站的工作周期,其中的关键,在于缩短连线。要缩短连线,必然要改进冷却技术。国际上最先进的冷却技术是液体冷却,我们无此条件;提高元件的集成度是缩短连线的另一有效途径,我们的超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又不能完全适用。林琦“检阅”了自己脑子里、手头上国内外最新技术资料,大胆创新,突破了流水线工作周期由最大站延迟决定的传统设计,改为主要由两站间最大延迟之差决定工作周期,并采用集成度较高的常规集成电路,以常规风冷代替了液体冷却。
那是数九寒天,测试插件板时,为维持组件的正常工作温度,需不断通风。林琦和助手彭一芳戴上口罩,围上围巾,正对着风机开展工作。
新的设计方式,对生产、加工及器材使用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在试制中必须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使林琦和彭一芳要常泡实验室,更免不了跑工厂、找材料,干一些非常琐碎的事。计算机学博士并非事事精通,困难不少。但是,科学院、研究所的领导,常常亲自过问。在紧急时刻,所里研究其它项目的同志甚至把必要的器材、刚进口的设备先让给他们使用。这种关怀,比什么都更让林琦感到鼓舞。
1986年9月,模型机研制成功。工作频率达到102兆赫(时钟周期9.8毫微秒),是“银河”机的5倍;速度每秒钟两亿次;所有采用0.7毫微秒门的组件,印制板都可以在5.5毫微秒时钟周期下工作。这样高速的技术,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
“林琦速度”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
那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林琦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当他获悉1978年还要开始招收研究生时,大喜过望,又一次报了名。1978年2月,他高考合格,顺利进入西安交大。不久,在交大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仅仅过了8个月的大学生活,就又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并通过了出国留学人员考试。1979年10月,林琦飞越亚欧大陆,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专攻计算机专业。一年之后,他完成了研究项目,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用3年时间,攻下了博士学位。一个“文革”前的初三学生,用5年时间,完成了这一系列学业,他的速度少见。
速度容易产生眩晕,可林琦是清醒的:“‘文革’中我被耽误了10年,‘文革’后我拚命赶了10年。今后还要继续赶。目前,我正在收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并琢磨在这台模型机上做极限试验,进一步提高它的效率。”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