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文化生活简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14
第3版()
专栏:文化生活简评

文化生活简评
对戏曲改革中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应展开批评
对戏曲改革中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各地文艺工作者已加注意,并进行了一些批评,这对于澄清戏曲改革中的混乱思想是有帮助的。在“长江文艺”第四卷六期上,中南文联筹委会文艺批评小组对黄铸夫的京戏“新渔家仇”(载武汉“戏剧新报”)进行了严正的批评。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违反历史、歪曲现实,在政治思想和艺术思想上有严重错误的剧本。它对国际性的重大政治事件及苏联、中国、朝鲜的相互关系,作了错误的描写和比拟。在创作方法上,违反现实主义原则,套用了京剧“打渔杀家”的全部情节、人物、语言,来表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作者把“打渔杀家”中的倪荣改为苏大,影射苏联,李俊改为华二,影射中国;萧恩改为阮恩,影射朝鲜。将倪、李、萧三人的“封建结义”关系,比拟苏、中、朝三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的友好团结。用阮恩把他的女儿桂英自幼许配华二的儿子华逢春(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庸俗地比拟中朝人民传统的革命友谊。将战斗的朝鲜人民描写成自卑、软弱,没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混为一谈。对苏联的描写也是歪曲的。对敌人的描写,也有严重的错误。把侵略朝鲜的头等战犯麦克阿瑟比作“打渔杀家”中插科打诨的教师爷,他对发动朝鲜战争表示:“玩出人命怎么办?”对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说,他是“奉上边差遣,概不由己。”并将杜鲁门、艾奇逊等战争贩子写成令人发笑的小丑,丝毫没有揭露敌人凶恶残暴的反动本质。
该剧作者黄铸夫对于大家的批评,不是虚心、认真地加以考虑,而说别人所指出的错误,并不是他的“原意”,是别人的“误解”和“没有很好看他的剧本”。这种对待批评的态度显然是不妥当的。
应该克服庸俗的插科打诨
戏曲中的插科打诨是用来调剂剧情,增强演出效果的。但有很多旧的戏剧中的插科打诨是非常庸俗的。据本报读者吴运兴和其他报刊读者的反映,有些戏曲演员(特别是丑角)常常在插科打诨时,说些迎合落后观众的低级趣味的话,把政治口号或其他词句加以庸俗化。他们既不顾及时间、地点和人物身份,也不顾及戏曲的内容和效果,在舞台上任意运用这种词句,影响极坏。像石家庄大众剧院演出“打渔杀家”时,把丑角教师爷的原词“好吃好喝又好交,闻听打架我先跑”改为“自幼生来性情刚,为人民服务要自强。”结果把一位替地主恶霸服务的狗腿子说成为人民服务的人了。还有的戏曲把老爷向夫人跪拜比作“世界和平”。像这种违反历史真实,把政治名词庸俗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戏曲工作者的注意和纠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