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关于人口和就业方面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6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关于人口和就业方面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不久前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人口和就业问题学术讨论会,讨论了人口和就业方面的有关问题:
一、人口的数量控制
与会代表认为,人口发展具有长期和累进的性质,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至少要解决好一代人(25年左右)的生育控制问题。从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的七十年代,到本世纪末,刚好是一代人的一个人口再生产周期,本世纪余下的十四年时间,是人口控制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新的生育高峰时期,应加强计划生育,稳定计划生育政策,仍需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才能实现我国人口本世纪末的控制目标。
二、就业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与会代表的看法是,我国劳动就业问题的基本矛盾是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但由于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同、行业不同以及劳动者择业倾向不同等因素,又同时存在个别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劳动力供给小于对劳动力的需求。
具体来说,就业面临如下问题:
1、劳动年龄人口猛增,就业压力增大,预计“七五”期间,15—60岁(女55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从目前的5.86亿上升到1990年的6.73亿,全国城镇需要新就业的劳动力三千万人,平均每年需要安置六百万人,再加上还要吸收几千万城镇多余职工和上亿农村过剩劳动力就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2、传统集权式就业模式的转换滞后于整个改革进程,造成劳动力不能作为纯粹的生产要素使用同企业要求经济合理地组合生产要素之间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理顺价格关系的要求同劳动力要素不能进入市场、不受价格调节的矛盾;商品经济发展对增强城市功能的要求同职业变动困难,缺乏劳动力流动和竞争的矛盾。这些矛盾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合同制的实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和流动性大大增加,将会出现选择性就业问题,结构性就业问题,摩擦性就业问题。
4、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不适应我国城乡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也不适应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素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代表提出几点对策:
1、在就业战略上,既要注意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应将待业人数、待业率及企业排出人员的速度控制在社会可能接受的范围内。
2、将市场机制引入劳动力资源分配中,开放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目前,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交换和劳动力流动已进入人们的经济生活,开放劳动力市场的经济环境已初步形成。
3、强化政府就业机构的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咨询服务的功能,建立国家与地区人力供求信息中心。
4、进一步发展中等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前培训,解决企业排出人员的转业训练问题,重视对在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职业适应性。
5、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法,建立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劳动法庭等机构,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有关的就业纠纷,协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纠正和仲裁违反就业法规的行为。
6、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系统,有步骤地将劳动者的企业保险转为社会保险,建立劳动者的待业保险和福利制度,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第一种意见主张自我消化,就地转移。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不快,市政设施负荷力低,劳动力需求量不大,如果放手让农民进城,特别是进大城市,会使已经十分突出的城市问题更加尖锐。主张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通过发展农村家庭经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小城镇,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第二种意见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向小城镇转移外,还应向大中城市分流,改革限制农民进城的不合理制度和规定,用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取代城乡之间的隔离政策。他们认为,以“离土不离乡”和小城镇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既定目标,对提高经济效益和节省我国土地资源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农民进城的现实已突破“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并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应按经济和人口流动规律,让农村劳动力流动,不应人为地加以限制。
第三种意见,在同意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前提下,主张越过乡镇界限,不变更户口,以劳务输出为目的的多向流动。在这种流动中,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户籍不变,居留不是永久性的,其停留时间长短,受收益差异及就业机会制约,一旦收益低于一定水平,或失去就业机会,就会退出城市。这样可以避免国外发生的城市病。
四、人口城市化道路
与会代表认为,我国“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是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也有的代表认为,小城镇的作用要放在应有的地位,不能无限扩大到不适当的地位。小城镇不具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其承载力有限,在当前的人口素质及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小城镇,其人口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值得再作认真的评价。
(曹桂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