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重新任职之后——稷山县委书记张世贤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7
第2版(经济)
专栏:通讯

重新任职之后
——稷山县委书记张世贤二三事
新华社记者 杨玉良
张世贤今年45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山西省闻喜县担任县委书记。当时,他看到农民被“大锅饭”弄得悲苦不堪,就在全县范围内,大胆推行土地下放、包产到户的办法。不料因此受到指责,随后就被调离了县委书记的工作岗位,坐了好多年的冷板凳。直到去年1月,他才又被任命为稷山县委书记。
两眼注视千家万户
当他“东山再起”的时候,有人劝他事先好好准备一下,在全县干部会上来个精彩的施政演说,先声夺人。张世贤认为,说些空话、套话、大话,对实际工作一点作用也没有。他郑重地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宏图伟业,始于实干,也成于实干,还是扑下身子多干点实事吧!”第三天一大早,他手持一张县地图下乡去了。
他去的第一个山村名叫陈家山,只有13户人家。他没有通知乡村干部,直接驱车进村。在这里他发现,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富起来,一些农民还缺口粮。他以为陈家山的问题是个别现象,只要采取个别性的解决办法就行了。当他调查了一个又一个村庄以后,终于发现县委在指导全县农民致富的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其中路村乡刘家庄的实情对他触动最深。
那是一天中午,张世贤突然驱车来到了刘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忍龙家里,看到他家没冒烟火,就问咋不烧火做饭?刘忍龙脸上轻轻掠过一丝难看的表情。这细微之举,使张世贤脱口问道:“是不是没有粮了?”
“有,有。”刘忍龙结结巴巴敷衍着。
张世贤径直走进刘忍龙家的厨房。那里放着三四个面缸,他打开一个是空的,又打开一个还是空的。当伸手去揭最后一个面缸盖时,刘忍龙一把拉住他,哽咽着说:“张书记,别再看了!说实话,那里还有半缸玉米面,可这又能吃几天呢!”
张世贤把手抽了回来,望着这位村党支部书记,眼泪也禁不住流了出来。
“村里情况怎么样?”张世贤抹去脸上的泪水又问。刘忍龙用泪眼看着张世贤,愧疚地说:“全村74户人家,粮食吃不到麦收的有66户!”
一个多月来,张世贤实实在在调查了11个乡镇的34个村,发现类似陈家山、刘家庄村的情况,并不是不足挂齿的少数,他建议县委摒弃过去在指导农民致富时的飘浮作法,提出了“两眼不能只盯着万元户,而要注视千家万户;鼓励跑得快的,帮助走得慢的”方针,把全县致富活动引上了实实在在的发展轨道。
号召之后狠抓落实
这个县稷王山腰,有个叫上王尹的穷村。全村有5000多亩荒山草坡,可以发展经济林木和畜牧业。但由于没有资金,荒山草坡一直得不到利用。张世贤到了这个村,同村干部和农民商量,对全村的草山草坡进行了规划,并设法筹集资金,购买了树苗和种畜。但这里的人搞了规划却迟迟不动手去干。为了改变这种陋习,张世贤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上王尹,催促干部带领农民栽树、养兔、养羊、养牛。一年来他跑了十多次,终于使这个村在致富道路上迈开了步。
这几年,地膜覆盖棉花新技术在稷山老是推不开,每年都是下面报上来的亩数听起来不少,可真正覆盖的不多。去年4月,棉花播种前,张世贤一反过去的作法:县委发了号召后,他就带着农技人员深入农村,向农民宣讲这种方法的好处,责成县生产资料公司及时供应地膜。一时间,许多农民纷纷买了地膜盖棉花。但他还是一个劲地往下跑,检查各乡镇覆盖棉花情况。这一天,他来到清河镇一个村里,看到邻村地里一片白,这个村的地里却还是一片黄。他找到村干部,村干部说农民不愿意覆盖,他便走进一户农民家里了解情况,这个农民向他说“不是我们不愿意覆盖,而是没人领我们干哪!”
村干部一看哄不了县委书记,赶紧检查自己这种对群众利益不关心的行为,并领着全村覆盖了棉花60多亩。
这件事很快传播开来,许多乡村干部听了直咂舌头,办事再不象过去那样敷衍塞责了。全县棉花覆盖面积由原来计划的3万亩一下子扩大到51000多亩,占到棉田总面积的70%以上。秋天,覆盖的棉花平均亩产皮棉比往年提高了25公斤左右,增加收入近百元。
1986年过去了,张世贤走遍了全县197个行政村、240个自然村。在他任期的第一年里,全县粮食总产量、乡镇企业和县办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