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文艺要和群众“热”到一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文艺要和群众“热”到一起
李士文
近两年来,文坛出现了这“热”那“热”,有些作者沾沾自喜于被某些人大唱赞歌而广大群众却读不懂的作品,以为自己的创作真的达到了高层次。其实,离开了群众的利益和爱好,那只不过是自我陶醉罢了。
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的文艺近年来确实存在着疏远、脱离乃至蔑视广大群众的现象。我不是说文艺的整体,而是这整体中的一部分——不少作品和理论观点形成的一种不良倾向。鲁迅说:“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予将来的作品”,这“实在也是一个心造的幻影”。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去“提”群众,只能和群众“热”在一起,引导他们往高处走。
大家记得,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几年间,文艺和群众的关系是融洽而且紧密的,文学刊物动辄发行数十万、上百万份,中国文学的读者空前之多,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群众性文学热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文艺阅读和观赏已经成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特别是在促使人们摆脱十年浩劫的流毒和极左思潮的影响方面,发挥了有力的作用。这是什么原因呢?不神秘也不复杂,就是由于文艺能够与时代脉搏跳动在一起。具体地说主要是两条:一是文艺在冲破十年禁锢中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敢于讲真话,抒发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二是题材、内容和形式在突破“禁区”时日渐多种多样,同时又保持和发挥着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风格,能够较为广泛地适应群众的要求和趣味。因此种种,作家和群众便“热”到一起了。诚然,那段时期的文艺决非尽善尽美,它基本上处于拨乱反正的反思过程中,触动生活的层面不是很深,艺术多样化也有限,有待于深化、丰富、发展。但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是什么?无疑应该是巩固和加强文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关系,而不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发扬和发展作家和群众能够“热”到一起的种种因素,强化文艺的时代精神。可惜的是,后来事实证明并不是人人都重视这一点,我们没有做好这一点。
几年前,由于几篇“意识流”小说的出现而发生了一场懂不懂问题的争论,我看这里面就透露了文艺与群众的紧密关系开始疏远的最初征兆。“意识流”在西方年岁已久,但它在我国文坛却引起了振聋发聩的激动。“小说出现了新写法”,几篇新奇的作品启开了文艺开放之门,拓宽了创作思路,是打破原来较为单调的一统局面的有力一锤,对文艺的进一步发展非常有利。同时人们“读不懂”也决非不值一顾的呼声,这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注意中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对进一步发展文艺同样有利。这时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意义重大的:打破封闭状况关注外国现代文艺,是我们开阔视野阔步前进的有利途径,但引进必须考虑我国国情,有一个如何走这条路的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忽视,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剖析西方现代派文艺的文章为数不少,许多文艺家也心中有数,因而文艺在发展中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继先前那段时期之后,创作在反思历史的同时支持改革,在批判极左流毒的同时揭露封建主义这个潜伏很深的痼疾,努力围绕文艺作为“人学”的问题精心研讨和经营,更为多样化地丰富了题材、角度和表现形式,如此等等足以表明文艺发展的态势。这当中,文艺开放之路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事实改变了自我封闭的僵硬观念,证明外国现代文艺以至现代派文艺并非一钱不值,里面确有积极因素和有用的东西。一些作家作了很好的探索,体现了“拿来主义”的新的光采。当我不久前看了某些借用外来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成功之作时,我们真为作家们能够从现代派文艺“拿来”新鲜血液而欣喜。
事物总有它的另一面。我们看到,开放之门一旦启开后产生了一种炽烈的“热”,它不屑于理睬“读不懂”呼声的深刻内涵,把防止有害霉菌的告诫视为保守,形成了一股直奔现代派文艺的浪潮,其勇敢大胆是狂热、迷醉、不假思索的,而且愈演愈烈。如果说最初几篇“意识流”小说引起人们关注的还是艺术形式问题,那么后来的情况便日渐不同了,热心者一再说,现代派文艺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整体,应该放开手脚关注人家的整体性,谨小慎微是一种守旧心态。这种整体搬运现代派文艺的主张,核心在于鼓动“自我意识”论。文艺问题上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表现”,以及作家的“主体性”,原是理论上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实际表现。我们看到,“自我意识”实际上大量表现为主观随意性,表现为孤芳自赏,“你以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它导致创作上远离现实、琐屑低吟、艰深晦涩、诡怪玄妙等现象高傲自得地畅行于世,而且获得不少叫好声。有的文章要求文学摆脱现实生活和社会性的诱惑,学习西方现代派作家的“超俗性主题”,亦即愈接近现代派原装货愈好。这实际上走向了问题的另一面,它们在“创新探索”的名义下,使舆论困惑,使青年人受到了巨大影响,使正在健康发展着的文艺趋势受到了沉重的压抑,文艺态势有点儿倾斜了。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一再表示了态度的。文艺刊物、特别是那些热中于“探索性”的刊物之大幅度跌落,就是群众性表态的最好证明。有些老一辈作家和评论家也发出精辟的警言。
那么这是不是说,现代派文艺浪潮搅坏了一锅汤?文艺问题相当复杂,我想应该避免简单化地看问题。现代派在“拿来主义”者那里是有用的东西,在生硬搬运者那里它才成了病灶,当后者形成其势汹汹的浪潮时便发生了贵族化倾向。因此,社会主义文艺花园也不妨给现代派文艺一席之地,它如果情调健康也不失为一种花草,但更应该强调“拿来主义”,有取有舍,不离开我国国情,不丢掉我们自己的优秀文艺传统。不管兴起什么“热”,都应该考虑和群众“热”在一起。对于西方学说,亟需充分研究,深入剖析;而作为文艺理论问题上的“自我意识”等等,则需作马克思主义的阐明,以正视听。我看,这些就是引导文艺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和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