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波拉德间谍案引起的美以关系风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7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波拉德间谍案引起的美以关系风波
本报记者 陈积昌 周国铭
最近,波拉德间谍案在美以关系中引起一场不愉快的风波。3月5日,美国法院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审讯之后,对波拉德间谍案作出了判决。以色列间谍波拉德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妻子作为同伙被判处5年徒刑。从审讯时透露出来的材料表明,波拉德原为美国海军情报局分析员,1982年被以色列情报机构招纳,充当以色列的间谍。在几年时间里,波拉德向以色列提供了上千份美国核心机密情报,内容涉及到苏联向阿拉伯国家提供的先进武器,阿拉伯国家的军事部署和实力,还包括1985年10月以色列轰炸设在突尼斯的巴解总部所需要的情报。1985年11月,在波拉德前往以驻美使馆寻求政治避难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拘捕,锒铛入狱。
波案的披露在美国政界和舆论界曾引起一阵震惊和哗然。不少政界人士认为,以色列竟然把情报搞到美国头上,岂不是一种“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的行为。美国舆论也要求司法部门彻底调查波案,对罪犯要严惩不贷。以色列当局对波案的披露却十分难堪,极力贬低和缩小其影响,声称波案与以色列政府无关,并非奉政府之命,只是个别人的“孤立事件”,强调波案不会影响美以“特殊关系”。
但是,在波案的审讯过程中,波拉德本人供认,以色列政治领导层是知晓他在美国的间谍活动的,他是根据以色列当局的意志行事的。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在一次电视谈话中怒形于色地说:波案已使美国机密情报受到严重损害。他命令五角大楼官员减少与以色列情报方面的合作。
波案的判决和美国的强烈反应在以色列国内激起了轩然大波。以色列一些政界人士和舆论担心波案给美以关系投下阴影,损害双方的“互相信任”。他们纷纷要求成立调查委员会,追查政府在波案中的责任。与此同时,以色列总理沙米尔、外长佩雷斯和国防部长拉宾,在波案问题上组成“三驾马车”,一致步调。他们一方面向美国表示赔礼道歉,承认“犯了严重错误”,“要吸取教训”,“下不为例”,以平息美国的不满。另一方面一再出面挡驾,阻止成立调查委员会。3月11日,以色列内阁经过7个半小时的激烈辩论,终于不得不决定成立调查委员会。
此间观察家认为,美国国内有强大的犹太人势力集团支持以色列,因此波案尽管使美国领导人感到恼火,却不会影响美以战略联盟关系的根本格局。舒尔茨表示,不能因波案改变美国在中东根本利益的基点。人们认为,在美以特殊关系的基本前提下,在以色列当局严密庇护下,调查委员会对波案的真相不可能查个水落石出。波案在美以引起的这场风波只不过是美以关系的一个插曲。但在波案中,人们却有机会再一次看到以色列当局自欺欺人、欲盖弥彰的拙劣表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