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落实经济责任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8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落实经济责任制
交通部天津航运局副局长 邓士文
淮海水泥厂是“六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如果能按期投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七五”计划的完成,都将会发挥巨大作用。但事实未如人愿。投资一再追加,工期一误再误,严重的浪费,管理的混乱,是谁之过?确实令人深思。
我认为,这种状况首先是国家主管部门的官僚主义造成的。国家主管部门既缺乏精心指导,又没有帮助新建企业筹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生产建设指挥系统,造成责权不清,形成企业只管花钱,主管部门只管批钱,具体责任无人过问。“六五”期间,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可是淮海水泥厂给国家造成如此巨大经济损失的责任者至今还不能分辨清楚,说明主管部门领导体制存在问题,企业内部的领导制度也存在严重问题。
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老企业同是社会主义经济细胞。国家对企业的领导,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对企业的陈旧管理办法导致了淮海水泥厂的严重后果,这是用落后的旧体制来管理现代化大生产的缩影。这种旧体制给企业吃国家“大锅饭”提供了一个有利场所,这不符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政策。
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说明没有建立经济责任制。原上级主管部门,既管引进的设备,又指挥施工单位的生产,是否管得太宽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设备保管协议书又起什么作用?工人们对国家设备和企业建设是非常负责的,他们写报告反映问题,但没有人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工人们的一片爱厂之心、爱国之心,也自然落空了。
淮海水泥厂的问题也反映了企业的自主权在这个厂根本没有得到落实。正如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所指出,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而又持久的大变革,它必然要触动和调整人们原有的利益关系,必然同过时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产生尖锐的矛盾。这也充分说明当前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淮海水泥厂对进口设备的保管和使用,也反映出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操作方法。这个厂事故一出再出,是不懂科学技术、不尊重知识的严重结果。人们对经济损失一目了然,而往往对不懂科学技术的严重浪费却视而不见,这就是愚昧,这就是无知,这也说明在企业建立起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领导班子的重要。
拯救淮海水泥厂的有效办法就是实行改革。上级必须把国家下放企业的自主权给厂里,实行厂长负责制,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技术培训,充实科技力量。厂长要承担起投产的重大责任,迅速做出决策,使淮海水泥厂尽快投产并达到设计能力,通过国家验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