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美化与丑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8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美化与丑化
王朝闻
看来不论多么确定的语词,都不免带有程度不同的不确定性。四川话“安逸”一词的词义,只从《辞源》或《辞海》之类的工具书里得不到确切的解释。在当地,实际生活里引起快感和引起痛感的现象,人们往往用“安逸”这个词来表达。看到或吃到满意的东西而说“安逸”,别人以至自己摔了一跤也说“安逸”。后一种说法分明违反了语词常识,但它切合特殊感受的常情——幸灾乐祸或自认倒楣。正因为给了同一语词以和习惯相反的词义,就更有可能体现那不一般化的特殊感受。
作为一种反义来用的反语,有些当局者是自觉的,有些当局者是不自觉的。有些反语可能具备俏皮性和引起幽默感,从而构成特殊形态的语言美。但不尽然。例如自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为“令尊”或“令堂”,这种违反词义固有的确定性的用语,并非企图给旁人提供笑柄,结果却不能不闹出笑话来。
只顾自由应用语言而忽略语词的确定性,给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造成混乱的情况,在如今的报刊上并不难见。看来因为美学这个冷门的学科已经成了当前的热门,所以出现了“美学”一词的被滥用。譬如称赞某一作品好,不只说“受到美的享受”,还说“受到美学享受”。“美学”一词这么想当然地受到优待,倘若它得到普及,那就不美也不太好了。
包括考察语词的应用是否得当,凡事不能从概念出发而必须从实际出发。譬如“美育”一词,如果用它来界定其实是在进行非美育的现象,那就不如杜撰一个新词——“丑育”来说更为贴切。且不说城市建设、园林修复和美化景观或导游词,且不说溶洞灯光、室内装饰或服装打扮以至舞台美术,单说商品广告,有没有实际上是在进行丑育而自以为是在进行美育的现象呢?这些带普遍性的问题,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觉经验来作判断,不必让我在这里多嘴。当然,不能因为人们的感受各自不同,就说美与丑这两个词根本不会有确定性的含义。“公说公有理”的办法,在这里也是永远行不通的。
而今流行的“美化”一词的应用也值得注意,它往往和它所要概括的对象的实际状况脱节。听说在风景优美的溪间石上,刻上“潺潺流水”四个大字,还要涂上红色。这种美化自然的动机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惜这么对待自然景观的态度至少不够慎重。作为对自然景观的加工,这样的题词是否可能启发游人的审美敏感,是否缩小着而不是扩大了游人的审美境界,不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吗?
从前在四川,流行过两句可以称为一种美学观的俗话:“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这种观点当然也有片面性,它至少不能概括气派宏伟、富丽堂皇的故宫建筑的特殊魅力。但是,对于片面追求美化而其实际效果是在丑化的行为(包括丧失了人体的质朴性和自尊心的打扮),不也多少蕴含着建设性的合理因素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