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伽师的战略——商品经济在新疆(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9
第2版(经济)
专栏:

伽师的战略
——商品经济在新疆(五)
本报记者 任一农
伽师在汉代为疏勒国属地中的富庶地区。50年代初期还是新疆南部的粮食基地。后来在“左”的路线干扰破坏下,每况愈下,成了南疆8个穷县中最穷的县,人均年收入最低时只有34元。三中全会以后,人均收入虽有上升,但与邻县相比,仍步履蹒跚。然而近两年全县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986年人均收入比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349元。出现这个飞跃,人们归功于“伽师战略”。
县委书记刘永昌是“伽师战略”的主要制定者。他在南疆农村工作了30多年,与维吾尔农民有血肉般的感情,平时酷爱读书,善于总结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发展商品生产有强烈追求。1982年到伽师工作后,先用主要精力一个乡一个乡地搞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关于治穷的意见,经过反复磋商,精心制订了发展经济的战略。战略核心是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抓住一两个“龙头产业”,搞“一县几品”的商品经济群体结构,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伽师经济要走出谷底,就要选准突破口,较快地把自然优势转化成经济成果,增强发展农业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从土壤气候条件看,伽师扩大棉花和甜瓜种植都具有优势。然而植棉技术水平低、品种退化、售棉又难,很难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种瓜就不同了,具有自然、品种和技术优势:大片的盐碱地和撂荒地适宜种瓜,种过瓜的地盐碱程度减轻可改种小麦、棉花;耕地靠近山区昼夜温差大,能增加瓜的甜度;地势低凹,气温比平地高,瓜的生长期短,可种夏瓜秋瓜冬瓜三茬。伽师瓜个头大,质脆肉厚味鲜,瓜膛小瓤少宜于储存,同时农民有种瓜传统,高手云集。当县里提出把伽师瓜作为全县商品生产的拳头产品时,迅速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为了打好这场“总体战”,全县组织了甜瓜生产储藏加工“一条龙”。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招聘技术人员,成立科研机构,总结推广种瓜能手种植管理经验,修建县乡村和农民四级瓜窖,引进加工技术和设备,生产瓜干、瓜汁和瓜酱。
为了给伽师瓜扬名,副县长带领十几位技术供销人员和种瓜能手,到京津沪穗和东北地区十几个城市举办伽师瓜品尝会,除邀请政界、商界人士外,还请了画家、书法家、记者、演员,他们为伽师瓜题字、作画、写文章。中国农科院对甜瓜成分作出了鉴定,并帮助拍了电视片。到1985年秋季,伽师瓜已经饮誉全疆,蜚声全国,运销港澳。此后,他们又抓了运输这个环节。在收获季节,地区领导坐镇伽师,调集地区三个运输公司的汽车日夜抢运。1万多名维吾尔族农民被动员起来各显神通,他们包租车辆到内地大中城市,甚至到拉萨销售。农民们从家乡的巴扎走向全国大市场卖瓜,既学到了商品生产新知识,又扩大眼界,扩大横向经济联系。1986年有六七万吨伽师瓜运往各地。
油光锃亮铁青色的伽师瓜与驰名百余年的哈密瓜媲美,成为我国甜瓜中的佼佼者。种瓜给农民带来极大收益,1986年全县人均收入中仅甜瓜一项就增收68元。富裕起来的农民把手中的钱首先用来买牲畜、化肥和良种,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6600多万公斤,比1985年增长三成半。
目前,伽师县上上下下正在忙于安排经济发展的下一步:继续增加粮食单产,稳定8万亩伽师瓜的种植,腾出资金和技术力量,因地因人制宜,重点发展棉花、安息茴香和伽师羊,三五年内形成新的拳头产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