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小议周作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19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议周作人
包正之
报刊繁多,读不胜读。听说一个时期来关于周作人的议论不少,尽可能把能找到的找来读了一下。
周作人,作为作家、学者、“五四”时期的民主主义者,他在现代文学史、五四运动史上的位置和意义,无须我这个没有研究的人来插嘴;而他作为日本侵略者卵翼下的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属于汉奸性质,这是无论什么文化程度的中国人都容易判断的,事实上就在当时也是不待盖棺,早已论定。
似乎不必再费笔墨论证周作人之为汉奸。我倒是想起了相关的一些事情。
四十年代初,我在沦陷的北平上小学。有一天下午集合听广播,说是周作人讲话。浙东口音,喇叭又不灵,一句也没听清。回家一问,才知道这是个——汉奸。
同班里就有出身于汉奸之家的,谁都知道,但不说破;如殷汝耕的子弟,还有汪伪政权要员某某、某某的子弟;记得其中一人曾经大谈张邦昌。张邦昌何许人?北宋末年的投降派,傀儡政权头子也。那时候我们都只八九岁,课程中尚无历史;谈古论今,无非从家里贩来。于是我知道眼前的汉奸家里也谈论历史上的汉奸。
那末,汉奸本人是否自视为汉奸呢?依我当时的推想,他们即使听不到别人当面这样叫,自己也该清清楚楚知道的。否则博学如周作人,岂不枉读了书史?幼小的我,只是不懂得:为什么有人明知当汉奸千人恨万人骂,偏偏还要当。自然没有一个汉奸肯就此当众作个解释。
没过几年就有了,在法庭。报载周作人的自我辩护,我至今印象犹深的,是说过去年代里逃难避匪,青壮妇孺走掉,往往留老年人看家;这回大家去抗战,他留下以至“下海”是为看守北京大学的图书馆云云。那一阵子,还有人说,话是违心讲的,事是违心地干的,通通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有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当了汉奸,“持之有故”。
我因此明白,一个人为虎作伥,腆颜事敌,而能心安理得,靠的就是给自己的丑行找出“人情法理”上的所谓根据;不但据以保持心理平衡,还能在人前振振有词,一句话,自我感觉良好。不然就无法解释,周作人怎么能够一边热衷地当着汉奸,一边竟还写着冷静得出奇、平静得异常的文章、札记。
我又曾想过,鲁迅和周作人,生为兄弟,早期经历相仿,一同从旧的营垒中来,对传统文化都知之甚稔,为什么后来却全然殊途呢?一位前辈告诉我,是由于性格的差异,前者“请到寒斋饮苦茶”,而后者“且持卮酒吃河豚”的缘故。直到又多读几本书、增长了些阅历以后,我慢慢悟出,原因虽多,而重要的是他们分别继承了中国的两种文化传统,或者分别继承了文化传统中的积极部分和消极部分:鲁迅从“民族的脊梁”获得自己的灵魂,无情地解剖着别人也无情地解剖着自己,终于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为共产主义者;而周作人则是从“民族的无脊梁”一脉相承,一边干着明知卑劣的勾当,一边还要找出种种理由来粉饰那卑劣,自欺欺人。二十四史上这样被引为士林之耻,代不乏人,周作人并非最初的一个,也不是最后的一个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