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增产增收 兖州大面积秸秆还田效益显著 黄淮海地区开始推广兖州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0
第2版(经济)
专栏:

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 增产增收
兖州大面积秸秆还田效益显著
黄淮海地区开始推广兖州经验
本报讯 记者陈满正报道:山东省兖州县实行大面积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粮食生产连续七年每年递增10%。去年,这个县秸秆还田40万亩,占全县粮田面积92.7%,粮食总产达2.56亿公斤,单产649公斤。秸秆还田比单施化肥田平均每亩增产44.6公斤。
兖州1980年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确定为秸秆还田试验点。土肥所与县农业局合作,先在20亩地里进行秸秆还田和施用化肥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在同等土壤和肥力下,秸秆还田比施用化肥每亩增产粮食55公斤。农民见到效益,秸秆还田工作逐步推广。六年共推广秸秆还田175万亩。
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使高产田增多,低产田减少。1985年与秸秆大量还田前的1980年相比,全县粮食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由耕地的14.26%上升到52.5%,年亩产30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由占耕地的23.6%下降到1.14%。与此同时,该县农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0.94%提高到1.14%,土壤中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均有明显上升。今后,只要每年每亩地坚持秸秆还田500公斤以上,即可使目前土壤中大于1%的有机质含量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达到符合作物稳产高产需要的水平。
为便于推广秸秆还田,节省人工,试验主持者和有关人员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相应耕作技术。小麦收割时可实行高留茬,套种玉米起来后,再中耕灭茬,或者在小麦收打后,将麦秸秆、麦糠撒入玉米田间。玉米秸还田方法也有两种:一是拖拉机悬挂秸秆粉碎机还田,二是玉米秸顺拖拉机犁沟翻埋。
又讯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肥所、黄淮海地区土壤有机平衡及秸秆还田课题组,为了推广兖州县培肥地力的经验,他们先后在北京通县、山东齐河、邹平、菏泽等县市的八个不同类型的大队进行了调查研究,充实和完善了兖州县培肥地力的经验,并提出了一套培肥土壤的措施。黄淮海地区约有一亿亩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1%。推广兖州县大面积秸秆还田的经验,必将加快该地区地力培肥的速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