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法在人民生活中——法律正调节着北京的人际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法在人民生活中
——法律正调节着北京的人际关系
新华社记者 黄智敏 徐小萍
夫妻俩打架,过去被认为是家庭小事。而今天,那些爱打妻子的男人却常常被人警告说:“你这是违法!”
儿子不赡养父母,通常被说成是不孝行为。而今天,那些不孝子孙却经常受到他人的指责:“你这是违法!”……
“现在,法律在许多人心中是庄严而神圣的。因此,许多干部和群众凡遇上一些难办的事情,总是求助于法律。”北京市一位法制宣传工作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认为,这深刻地反映了北京人的法律意识正在加强。
北京人法律意识的加强,不仅表现在通过法律解决了众多的家庭问题,而且表现在运用法律解决了众多的社会问题,从而调节了整个社会生活,有力地促进了首都的改革和四化建设事业。
征用土地,成为北京市城市建设中一个突出而尖锐的问题。自1984年实施《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等几项法规后,全市土地管理工作开始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搁置十多年的“老大难”问题逐一得以解决。有个青年工人在住房旁盖了间6平方米的厨房,市规划管理部门要求他限期拆除这违章建筑,他却提出要给他解决一套二居室的住房为条件。管理人员当场给他宣读了北京市有关法规的条文:如到期不拆,就要罚款数百元。当晚,这个工人就与家人把厨房拆了。他说:“我过去不懂法,现在懂了,就得按法规办事。”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实施有关土地管理的法规以来,检查出违章占地事件360多起,占地5000多亩。主管部门按照法规,分别作出了没收、退地、拆除违章建筑或罚款等处理决定。目前,北京市已基本上刹住了乱占滥用土地的歪风。
许多北京市民现在都能自觉地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不仅使一些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而且他们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保护。市饮食行业的一个男工,听说妻子常与单位里一个男同事说笑,便无端地怀疑妻子有作风问题。他准备了凶器,想把那个男同事杀了。他学习了有关法律后,懂得了这样做的法律后果,便放弃了杀人的念头,避免了一起恶性案件的发生。
法律意识的增强,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个工厂的女工取笑另一个女工脸上有伤疤,两人因此结下怨恨。普法教育开展后,那位女工懂得了取笑别人的生理缺陷便是侵犯了人权。她就带着礼物主动上门向被她伤害过的女工赔礼道歉。冤家终成友人。
许多单位由于干部和职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因而,刑事犯罪的少了;打架、吵嘴的少了;邻里纠纷少了;违反规章制度的少了。
过去,人们在贸易集市上,常常看到为短斤缺两而争吵的现象。如今,众多的生意人遵照《北京市商用计量器具管理办法》,使用符合标准的计量器具,顾客便放心多了。每天在北京做生意和买东西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如果彼此理解和信赖,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安定。
过去,常有人为买了一件质量差的高档电器而苦恼。北京实行的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条例,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钥匙。
去年8月初,杭州一名顾客在北京一家百货商店购买了一台价值900多元的电冰箱,用了不到一个月,就不制冷了。这位顾客给北京市标准计量局写信反映了这一情况后,经核查,冰箱质量确有问题。那家百货商店依照法律主动给顾客补赔了全部经济损失。一些小百货和小食品的质量问题,也照样可以得到解决。
据北京市标准计量局质量监督处负责人介绍,仅去年一年,他们就为一百多名顾客妥善解决了产品质量有争议的问题,还为企业仲裁了八起大型工业产品的质量问题,争议总金额达426万元。
北京人法律意识的加强是近几年在法制教育和法规建设中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据了解,去年经市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的地方行政规章96项。截至去年底,全市制定的法规、规章已达315项,无法可依的状况得到初步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有所改变。另外,全年共有37万干部和70多万青少年参加了普及法律常识轮训,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