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提高煤炭质量是当务之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3
第2版(经济)
专栏:述评

提高煤炭质量是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 刘燮阳
这两年来,我国煤炭产量持续上升,今年产量已达八亿多吨,市场开始缓和。当前的任务是要在提高煤炭质量上狠下功夫,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
一吨煤的好与坏,其经济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据有关部门测算,冶炼所用洗精煤灰分升高1%,焦比就升高2%,生铁产量则下降2—3%。有人算了一笔细账,如果我们的煤炭质量能恢复到1966年的水平,每年可增产生铁2000多万吨,节约燃料150多万吨,节约石灰石160多万吨,节约燃料、溶剂和运输费用约为1.7亿多元。可见,煤炭质量提高,对提高社会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燃料消耗的降低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北方煤多,南方煤少;西部煤多,东部煤少。铁路每年要拿出40%左右的运力大量运输煤炭。在当前运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当多运好煤,少运杂质煤。这两年一些煤矿重视原煤的洗选加工,减少碎石,全国统配煤矿直销原煤已下降到15%,据匡算,仅此一项,铁路就可少运矸石80亿吨公里。
提高煤炭质量,首先要端正指导思想。长期以来,一些煤矿的领导重产量,轻质量,认为只要把产量搞上去了,“一俊遮百丑”,其它经济指标无关重要。这种单纯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据秦皇岛煤港反映:1985年运往上海宝钢的煤炭,因杂质过多,造成机械损坏事故七起,经济损失达34万元;1983年—1986年,因煤炭杂质多,造成码头装卸事故25起,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万元。霍林河矿区因没有采取拣矸石措施,煤中含大块矸石多,造成多次停运停产。现在,多数地方煤矿既没有检测手段,又没有加工设施,统配煤矿的检测手段也很不健全,大多数煤矿基本上是人工采样,误差大,漏洞多,很容易被少数人弄虚作假。各地煤矿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改进检测手段。目前我国煤炭加工能力的增长仍然赶不上需要。据估算,由于洗选加工能力低,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矸石,这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因此,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煤炭筛选加工,逐步消灭原煤外销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宁夏11万山区农民到川区垦荒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吊庄移民措施,七年来共转移11万山区农民到河套地区垦荒种植。
宁夏南部山区山多川少,旱地占耕地面积95%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垦区已建立起乡一级各种形式的吊庄15处。搬迁的1500多户农民已垦荒32万亩。他们当中50%以上的农户已经脱贫,20%以上的农户率先富裕。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