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他是“负心郎”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3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他是“负心郎”吗?
寒气袭人的夜,静悄悄的。在江苏南京某县师范学校的一间没有灯光的教室里,坐着一个年龄不过20岁的青年。只见他双眉紧锁,忧心忡忡,香烟一支接着一支……
他叫崔远,原是城郊的回乡青年。在他17岁那年,由父母和媒人包办,同邻村的一位姑娘订了亲。一开始他就不同意这门亲事,更谈不上确立恋爱关系。他曾多次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想法,可每次都惹得父亲不高兴,甚至说他不孝顺,败坏家风。体弱多病的母亲,说不出理儿,总是暗自垂泪。
为了排解心头的苦闷,崔远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在两年前升学考试中被师范学校录取,成了村里的
“秀才”。
在学校读书,他不仅增长知识,而且越来越懂得“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这话的深刻含义。他开始觉醒,不甘成为封建陋习的牺牲品,决心解除由父母一手包办的、违背自己意愿的“婚约”。
谁知,这一行动引起了一场风波:
——他的父母来到学校,硬要崔远承认这桩婚事,还骂他是个有辱家门、给祖宗丢脸的儿子。
——女方的家长也领着女儿来学校,向领导告状,要“负心郎”赔偿女方“青春损失费”。那位订亲的姑娘也表态,生是崔家的人,死是崔家的鬼,如果解除婚约,她就死在崔家。
——随后,掺杂着唾沫星子的污言秽语也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有人说他进城上学,就背信弃义,抛弃了“糟糠之妻”;有人说他是另寻新欢的“陈世美”;有人说他违背了传统道德观念,要求学校开除他的学籍。
学校领导对双方家长和那位女青年做了细致的工作,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崔远是“陈世美”的恶名越传越远,走出校门,街头巷尾总有人指指点点。回到学校,背后总有人评头论足。面对现实,崔远痛苦不堪,他大声疾呼:我有什么错?
廖青 沈顺
要求婚姻自主,这是广大农村青年的呼声,也是他们的共同心愿。他们的要求是应当得到支持的。再者,订婚不等于结婚,婚约亦不受法律保护。
——编 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