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信任和理解的凝聚力——张永明自办鄂城建材设计研究所纪实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信任和理解的凝聚力
——张永明自办鄂城建材设计研究所纪实之三
本报记者 谢联辉
民办湖北鄂城建材设计研究所高效益、高速度的动力在哪里?吸引、团结科研人员的凝聚力是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社会,特别是对它的反对者来说,这是一个谜。
是靠请客送礼拉关系、违法乱纪谋私利?否!这个研究所在成立的第一天,就把“为四化尽力,不为个人谋利”写进办所章程。他们知道,举改革旗,顶不住歪风就要倒台;有自主权,路走不正就会危害国家利益。有几个人在鄂研所最困难时期上门“雪中送炭”,要将紧缺的1000吨钢材按每吨比议价便宜几百元的平价,卖给研究所。这批建材只要一倒手就是几十万元的大票子。这样大的红利,对方仅需每吨多付100元现金。而鄂研所不感兴趣,送“财神”上路了。张永明一亲属要到所里挑个舒适岗位、任个职,被张永明谢绝。这里,不给投机倒把、中饱私囊、假公济私、贪图享受者立足之地,只给真心实意干事业者创造工作环境。
是靠高工资、高福利?否!据统计,他们与当地同类型全民所有制企业平均数相比,产值利润增长率高六倍,人均利润高四至八倍,利润率高二至四倍,而建所第一年的工资、奖金人均为59.5元,第二年为78.4元,第三年为89元,占总收入的7.6%,奖金为利润的8%。工资奖金总额占利润的比例,还不到全民所有制企业的1/4。为增强“一条龙”服务的活力,研究所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三年来只买了一台电风扇,用以招待客人,第二年冬天各办公室不发烤火物品,第三年才开始给几位老科技人员办公室集体生炭火。他们把净收入的98%投入发展科研基地、科研项目,全所职工还义务劳动一万多个工,增创固定资产150多万元。
那末,鄂研所的活力究竟来自哪里?用张永明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民办所拥有的自主权,尽力排除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干扰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束缚,认真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所内大胆实践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措施、办法,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全方位的探索。
坚持精兵简政。职工民主选举所长,实行所长负责制。268人的研究所,只有16个管理人员,除党总支书记、办公室、总务等四人脱产外,所长和工会、共青团、八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均兼职。
试行合同用工制。职工分长期、定期、短期、临时四种。个人有权自由离所,另谋职业;所长也有权降级使用或辞退不合格者。
实行内部职称聘用制。聘用人才不论资排辈,只要有实绩,有科研能力,有文凭者与自学成才者均同等对待。
实行浮动工资奖金制。工资和奖金与自己承包的业务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挂钩,半年浮动一次,打破平均主义,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实行民主办所。职工和所外专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讨论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对所内每一项改革进行论证、探讨,不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上述所有改革试验,中心点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给科技人员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条件和环境。
有些科研单位存在一种怪异的反比曲线:不出成果、不按时完成任务的不受罚;出成果、有贡献的不受奖;谁干得越出色,谁周围的环境就越恶劣。鄂研所则不一样。他们采取量才聘用的办法,公正地承认其才能,放到适当的岗位,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对于有贡献、有实绩的,获科技奖、评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人,不仅给予精神、物质上的鼓励,还在休假、退休金等福利方面给予一定待遇。在这里,赏罚分明,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
有些单位把科技人员当作小集体的私产,国家一经分配下来,就象嫁到了一个家法森严的“婆家”,即使使用不当,也不许轻易改换门庭、姓氏。鄂研所则不一样。他们采取“房间养鸟不关门窗”的办法,不附加任何条件,允许人才自由流动,解除了科研人员进得出不得的远忧。
信任和理解,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不起眼的小小民办所,凭这种凝聚力,使近20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科研人员甘愿丢掉“铁饭碗”,使30多名退休的科技人员甘愿远离家乡来到鄂州,使40多名自学成才者、闲散技术人员甘愿在远离热闹都市的荒洼上落户。他们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事业,乘上了一叶风云莫测之舟,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