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一片绿洲在中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5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片绿洲在中非
张祝基
当干旱在非洲大陆蔓延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炙人如火的烈日、赤地千里的荒漠、倒毙四野的牛羊和瘦骨嶙峋的灾民。可是记者在喀麦隆采访期间发现,喀麦隆人一般都比较健壮,那里城乡市场供应充足,各种食品应有尽有,这在饥荒肆虐的非洲,有如生气盎然的绿洲。
其实,在70年代初,喀麦隆还不能达到粮食自给,国家每年需花大量外汇进口粮食。1973年,政府开展以粮食自给为目标的“绿色革命”,专门成立“粮食中心”、“城镇周围粮菜果作物发展委员会”,负责指导在城郊垦地种粮,发展蔬菜和水果生产。政府还采取培育和推广良种、改进农具和耕作方法、免费提供种子和农药、低价出售化肥、发放低息贷款、方便农民售粮等措施,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传统上喀麦隆北部主要是畜牧区,西部高原种植可可、咖啡等经济作物,东部为森林区。生产布局调整后,全国各地区都出产粮食。到70年代末,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了1.65倍。到1984—1985年度,全国人均口粮300公斤,提前完成了原计划2000年实现粮食自给的战略目标。肉禽蛋鱼等副食品目前的自给率达90%以上。
喀麦隆是农业国,全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业产值占国内总产值1/3,经济作物提供除石油以外出口总收入的六成。喀麦隆政府一贯将农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粮食自给只是优先发展农业政策的一个方面的成就。独立后,喀麦隆农业投资在国家预算总额中一直保持在18.8%以上,在上个五年计划里是24%,在今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
中又提高到26.1%,这在非洲国家中是不多见的。1978年喀麦隆开始生产并出口石油,获得数量可观的石油美元,但政府教育人民不要对有限的石油资源抱不切实际的幻想,仍然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举国上下为发展农业作了不懈的努力。为了发展主要出口创汇作物可可和咖啡,政府一方面实行切实的经济扶助措施,安置青年在乡村务农,另一方面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还设立“增产奖”、“优质奖”、“最佳种植者奖”、
“开垦新种植园奖”等,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还简化发放贷款手续,减少中间层次,使农民直接获得条件优惠的生产贷款。这样,到1985年可可和咖啡不但扭转了70年代出现的产量下降趋势,还分别回升到12万吨和16万吨,喀麦隆成为世界第四大可可生产国,咖啡产量也在非洲居第二位。其它出口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棕和橡胶产量也得到提高。
喀麦隆实行“有计划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独立后没有把外资企业收归国有,而是积极争取外援,并且颁布优惠投资法,保护外资的正当利益,以吸引新的外来投资。政府一般不干涉外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注意引导投资方向。外国投资者有权自由地将其所投外汇资本、利润及关闭企业或变卖资产所得汇回定居国。再加上喀麦隆政局持续稳定,所以被西方列为“投资风险最小的非洲国家之一”。到目前,法国在喀麦隆直接投资达126亿法国法郎,其它西方国家也竞相去商谈合作和投资项目。喀麦隆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到35%,在法语非洲国家中名列前茅。
1982年11月,保罗·比亚总统开始执政,提出民族复兴方针,在经济上除了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实行“有计划的自由主义”外,还强调自主自为平衡发展的财政政策,即讲求实效,国家预算全由国内财源解决,外援、外债不列入预算内,而是作为一些发展项目的外贴。目前,喀麦隆粮食自给自足,预算收支平衡,外贸顺差,支付能力强,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独立后的前20年,喀麦隆经济以年平均每年5%的比率递增,在去年结束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达7%。人均国民收入由独立时的70美元增加到1984年的800多美元。究其原因,除了政局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因素外,喀麦隆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基本符合其国情,措施比较稳妥切实,也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附图片)
雅温得市统一广场上的统一纪念塔。 新华社记者 李远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