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摆正农业的战略位置——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副省长孟富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7
第4版(要闻·经济)
专栏:两会特写

摆正农业的战略位置
——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副省长孟富林
本报记者 金凤
52岁的安徽省副省长孟富林是安徽巢湖地区含山县人,长期从事农业工作。他说一口带安徽腔的普通话,谈话风趣而且生动: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全省85%的是农业人口。解放前安徽水旱灾害频繁,解放后农村工作几度起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率先闯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路子。这8年变化很大。去年安徽农业总产值156.9亿元,比1978年增长81.6%;粮食总产237亿公斤,比1978年增长60%;油料增长3.2倍,大牲畜存栏数增长90%,水产增长2.9倍,造林面积增长一倍,乡镇企业产值翻了三番多。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农民已走上致富道路。去年全省农民人均年收入396元,比1978年增长2.5倍。
不愧是主管安徽省农业工作的常务副省长,孟富林同志如数家珍地一口气说出这一连串数字,听了令人兴奋。
“当然,这些变化仅仅是个开始。安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还处于低水平。”孟富林同志刚刚参加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开幕式,他庄重地说:
“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个方针十分正确。中国是个大农业国。关心农业就是关心8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加强农业就是加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丰收了,市场繁荣,人心安定。歉收了,人民生活不好安排。农业生产要受自然条件制约。如不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稍一放松,势必影响国计民生。
“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似乎无人提出异议。然而,一些地方出现的一些现象说明,农业的战略位置还要进一步解决。80年代后,安徽和全国一样,兴起了举办乡镇企业的热潮。这是好事。但一些地区和部门自觉不自觉地削弱了对农业的关心。不少农民反映:‘干部注意跑码头,不注意跑田头,’没有下力气抓农业。有人以为,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自己会种好田,不需要国家再花钱了。因而,不少地方农业的投资减少,投入不够,致使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孟富林同志微笑着说: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无工不富”,这是很流行的一种说法,也是对的。但并非“务农必穷”。我们安徽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务农也可致富。凤阳县大庙镇粮食专业户杨锦礼,去年生产粮食2.2万公斤,全家单靠粮食生产一项人均收入1000多元。怀远县高庄乡农民梁金发承包42亩耕地,去年种烟草15亩,收入6130元。安徽缺乏技术和人才,发展乡镇企业既要抓紧又要量力而为。如果盲目发展,反而使农民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安徽省农业的人力资源极其丰富。搞好农业,同样可使农民致富。因此,从安徽的实际出发,我们把加强农业作为发展全省经济的重点,思想重视,工作抓紧,努力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和实力。今年,经济工作要“压缩空气”,一些基建项目要调整,但我们对农业的投资还适当增加。去年农业基建投资占全省基建总投资26%,今年增加到33.8%。农业在省财政支出中的比例也有增加。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知识,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