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改革春雨洒边陲——云南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29
第2版(要闻)
专栏:

改革春雨洒边陲
——云南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侧记
本报记者 刘大保 云南日报记者 周鉴芳
在审议赵紫阳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天,云南代表团各族代表的热门话题,就是改革和开放使云南这块祖国西南的“宝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代表们结合赵总理的报告,列举事实,生动地描绘出自己的家乡在改革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代表刀安巨(傣族)开口就说到了赵总理报告中强调的“粮食问题”。他说,粮食生产不稳定,就很难发展其他产业,这是德宏人民的切身体验。他们自己就是在努力做到粮食稳产的基础上,用腾出的土地和人力发展甘蔗、茶叶、热带水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又用增收的资金,加大了农业投入,并扶植了加工工业和商业,在良性循环中初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尝到了重视粮食生产的甜头。
来自玉龙雪山下的丽江纳西族代表杨占春说,要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也是重要的一环。他的家乡在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以前,由于耕作粗放,群众形容当地种田是:“春种万颗籽,秋收一把草,种稻不吃米”。可是,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这里却出现了“科学热”。1984年以后,农民们自发地组织了高原水稻、玉米杂交等十多个研究会,全县50多个区镇都有了自己的科普协会。杨占春自己培育的水稻,单产由200斤提高到400斤,最高的达到700多斤,以致日本连续三年派代表团前来考察。玉米单产达到1815斤,创全省最高纪录。这些科研成果推广后,很快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改变了山区面貌。
赵总理报告强调的要继续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代表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
当问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经济得到稳步发展有什么“诀窍”时,这个州的白佐光(哈尼族)和普照(彝族)两位代表的共同回答是:“打开大门,搭‘近亲’,迎‘远客’!”原来,他们把本州境内的中央、省属企业称为“近亲”,而把沿海发达地区称为“远客”。为了吸收利用他们的雄厚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到去年红河州已经签订了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协作项目469项,为发展本地区的加工、建材等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很多代表认为,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最终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也是整个云南的目标。
素有“孔雀之乡”美称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澜沧江畔的一颗明珠。如今,改革使她放射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这个州的傣族代表召存信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谈到家乡在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山区开发、自然保护和人均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更为可喜的是,在发展经济的竞争当中,许多少数民族兄弟摆脱了多年陈旧传统的桎梏,发生了令人刮目的变化。
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在分析本省经济改革的形势时,把科学文化落后、商品生产意识淡薄等列为阻碍云南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改革的浪潮中,这些消极因素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开始发生转变。而在这当中,最大的变化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来自勐海县布朗山区的岩坎章代表(布朗族)回顾说,仅仅在一年之前,他们那里的群众还大多是耻于言商,他们的生产只满足于自给自足。家里养十几头牛,但一头也不卖,只是为了显示财富。那时他做为区长发动大家赶集,结果东西卖不掉,就都丢给他。而现在是一周一次集市,做买卖再也不用动员了。区里还出了一些能养40多头牛的重点户。
勐腊县基诺区中心小学教师白腊者代表(基诺族)三句话不离本行,介绍了八年前还是刻木结绳记事的基诺山区出现的“办学热”。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办起了10所学校,还是供不应求。师资和教育经费的缺乏更是边远山区难以解决的问题。哈尼族代表唐家寿补充说,现在山区里最受崇敬的早已不是那些仙魔鬼怪,而是那些传授技术的科技人员。他们成了家家争请的大忙人。正是这些变化,使基诺山区从文化和经济都属“赤贫”的山区一跃成为全州收入最高的“首富之区”。
尽管这些少数民族代表所说的不过是改革浪涛中的涓涓细流,但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在那遥远的边疆正在发生的是一场多么深刻的变革。具有巨大的资源和自然条件优势的云南,如果能够在改革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她的迅速崛起是可以预期的,这也正是到会的全体代表和云南24个民族的儿女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梦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