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从“隔山卖牛”到看样订书——秦皇岛书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30
第4版(政文·体育)
专栏:

从“隔山卖牛”到看样订书
——秦皇岛书会侧记
本报记者 周庆
读者,您如果常跑书店的话,或许有过买不到好书的遗憾,也有过购得佳作的喜悦。那么,您了解我国图书发行的现状和变革么?如有兴趣,记者愿向您介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图书看样订货会的盛况。
北国3月,春寒料峭。海滨城市秦皇岛,杨柳尚未抽绿,只有单调的海潮,迎来一批不谙时序的客人。
首都160家出版社的同志带着最新图书样本和库存精品赶来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和市以上新华书店和省会外文书店的代表,带着亿万读者的希求赶来了。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作为会议的牵头发起单位,4名经理中,除留1人看家外,全都赶来了。
会议原定代表800人,可会还未开始,租下的4个楼就住满了人。当新增租的两个楼又告爆满时,闻讯要求参加会议的电报和信件仍然络绎不绝。
3月25日,会议前一天,当最后一列路经秦皇岛的客车离站时,参加会议的人数已突破了1000大关。
是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把他们逼出了家门,来探索产、供、销直接见面的新途径;是解决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的共同心愿,把图书发行界这三路大军汇集到了一起。
过去发行图书,靠一纸订单,书店的同志看了一本书那一二百字的介绍,就要决定成千上万册书的进货,盲目性是显而易见的。可这样的发行体制,竟维持了30年。
去年,全国书店普遍库存积压,订货一度跌入谷底,主要原因就是图书不对路。一些出版社被迫迈开双腿,自行推销,以求生存。这对发行部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能再‘隔山卖牛’了,要办‘骡马市’”;“‘包办婚姻’不成,还是‘自由恋爱’好”。出版界、发行界议论纷纷,促成了这次看样订书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沈恒炎,25日一到秦皇岛市,风尘未洗,即开始散发书目,请人看样书。其中一册16开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土人情,文物考古,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光体育明星、获奖演员、优秀售货员等各界名流,即收入1000余人,他借用读者的话介绍此书:一册在手,应付百科知识竞赛异常方便。一位戴着花镜的书店进货员,用手掂了掂这本厚约1寸的精装书说:“定价19.8元,不亲眼看看书,谁敢轻易订货!”26日,书会开幕,沈恒炎西装笔挺,操着带有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在大厅向围拢来的代表介绍本社最新书目《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卢卡奇自传》、《历史主义的贫困》等等,并把名片一张张发出去,看到他那样挥洒自如地推销图书的样子,谁会想到,他本是一位同时编辑着4种书刊的副编审?
亲自在书会坐阵的中央一级及北京地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共有十几位。他们是“官”,是作者,又是推销员。人们由此领悟:“编书匠”已对经营发行工作刮目相看,出版界文人耻言商的观念正在改变。
8000多种华美的图书、年画年历、音像磁带,以出版社为单位,摆满了3个展厅。为保证全天开放,驻会工作人员把订单结算等一系列工作推到夜间处理,个个睡眠不足。400多家书店的代表,在展厅目不暇接,白天代读者翻书,晚上彼此商量,一心要用有限的贷款为本地读者订到最喜爱的图书。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的代表,连称大开眼界:许多书过去只闻其名,如今才识得庐山真面目。他们说:这样订来的书不愁卖不出去。包头市的代表还为今年的“鹿城夏季书市”购得一批好书。唐山市书店的代表借地利之便,27日把书店门市部主任、售书人员接到会上,共商大计,大约预订了近30万元的图书。
图书是群众的精神食粮,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书会使出版、发行、销售三家可以以书论经、直接对话,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交流。特别是代表们提出的新书还不够多的批评,更使出版发行者感受到了全国读者对他们寄予的殷切期望。
4天的书会,订书金额竟达1000多万元,这一成果标志着发行体制的改革,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