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黄梦花的人力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1
第3版(要闻·经济)
专栏:两会特写

黄梦花的人力观
本报记者 连锦添
新增补的全国政协委员黄梦花,是香港中文教育促进会主席,市政局资深议员。这位活跃香港政坛十几年的议员,不久前刚退休,想过一段清静安宁的生活。当他知道被增补为政协委员时,觉得这是全国人民给他的荣誉,于是欣然接受,收拾行装北上议事。
最近港报文章说,近年香港往外移民数字有所增加。记者问黄先生对此有何看法?
“一句话,信心问题多少还存在,不过香港垮不了!”黄先生说得干脆。他介绍说,这些年是有一些人移居,而且会带走一些资金,但同时更应看到,有外资源源不断来填补,最近连澳洲资金也进了不少,内地的资本也很活跃。越来越多的人看中在香港发展,因为香港在开拓内地业务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黄先生接着说:“我的看法,不管怎样走,走不了多少人。有些港人土生土长,到外面去很难适应,有的又折回来了。今日香港人口自然增长大约一年五六万人,往外移民数量赶不上自然增长的数字。相信到1997年,香港仍会有500多万人生活在那里。那时候人的因素没有变,财富再创造的后劲有了,加上制度不变,香港前途可以乐观。”
谈及此,黄先生兴奋地说:“近代香港从一个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东方的一颗明珠,主要是人的因素起作用。香港人勤快,善用脑子,经济上的应变力很强。在香港吃的喝的、工业原材料都要从外面进来,自然资源是很缺乏的,但是香港有唯一的资产就是人民,而这些人大都是中国人。”
他侃侃而谈,向记者介绍香港人拚命干的情形。“人的资源要变成财富,就需要有一种奋斗精神,香港办事效率较高,生活节奏快,一上班就知道今天该做多少活。一般香港人起家的情形是这样的,起先当工人,学到技术后,自办小小的家庭工业,往往只有几个人,搞几个机器,缝衣,做塑料品,一天可能工作十几个小时,慢慢资金多了,办起了中小工厂。”
黄梦花近年常到内地,当了政协委员后,将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内地。他表示,很高兴看到内地的巨大变化,今后也将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忠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