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蔡元培不赞成“全盘西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3
第5版(理论)
专栏:

蔡元培不赞成“全盘西化”
周天度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和一代宗师。他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一定要吸收融合外来的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努力发展本国的教育事业,造就大批人才,作为国家富强的基础;闭关自守,无知自大,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他一生为介绍西方进步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改革封建旧教育,培育人才,促进我国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他不赞成“全盘西化”。
蔡元培在提倡向西方学习,以改造落后的旧中国时,不是盲目崇拜西方,而是具有一定的批判眼光。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是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学习别人的东西,是为了摒弃改造自己的不好的一面,坚持和发扬好的一面,而不是全盘否定它。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曾经对世界学术和人类文明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只是在近代落后了;中华民族有自己赖以长期存在的传统美德,是别的民族所不及的。他在法国学习,倡导留法勤工俭学时,为华工编写《德育》讲义30篇,要求华工克服由于祖国文化科学落后所产生的缺点,同时又劝导他们注意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固有的传统美德,即是明显的例证。蔡元培指出:西方各国的成就,主要是“教育普及,科学发达,法律完备”,也并不是一切都好。他说:“至于社会上一部分之黑暗,何国蔑有,不可以观察未周而为悬断也。”《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8页)他强调对外国的东西,要审慎有选择地加以吸收,不能囫囵吞枣,全盘接受。他说:“吸收者,消化之预备。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始吸收之。食肉者弃其骨,食果者弃其核,未有浑沦而吞之者也。印度文明之输入也,其滋养果实为哲理,而埋蕴于宗教臭味之中。吸收者浑沦而吞之,致酿成消化不良之疾。……欧洲文明,以学术为中坚,本视印度为复杂;而附属品之不可消化者,亦随而多歧。政潮之排荡,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为思想自由之障碍。使皆浑沦而吞之,则他日消化不良之弊,将视印度文明为尤甚。审慎于吸收之始,毋为消化时代之障碍,此吾侪所当注意者也。”(《文明之消化》,《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467—468页)
为了有效地学习西方,蔡元培极力主张大批派遣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把外国近代科学知识直接接受过来,以便使大大落后了的中国,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曾为派送青年出国学习作了不懈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但是他谆谆告诫留学青年,要有民族自尊心,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拜倒在西洋文明面前,受人同化,成为洋人的思想奴隶,而失去我们的特性。他说:
“吾国学生游学他国者,不患其科学程度之不若人,患其模仿太过而消亡其特性。所谓特性,即地理、历史、家庭、社会所影响于人之性质者是也。”“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化。否则留德者为国内增加几辈德人,留法者、留英者,为国内增加几辈英人、法人。夫世界上能增加此几辈有学问、有德行之德人、英人、法人,宁不甚善?无如失其我性为可惜也。往者学生出外,深受刺激,其有毅力者,或缘之而益自发愤;其志行稍薄弱者,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所望后之留学者,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所同化。”《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8页)蔡元培满怀民族自信心地指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外国人差。他认为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努力奋进,中国就能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群星灿烂,人才辈出,出现自己的拉斐尔和莎士比亚等人类文化巨将,并产生与巴斯德、爱迪生等相匹敌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
蔡元培上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如何向西方学习的意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具辩证哲理,而无形式主义的偏颇;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无虚无主义的自卑感。他的卓识良言,至今仍对我们有启迪和激励的作用。
从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中国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西方一切都好的形式主义倾向,后来分成为两个支流。一是形式主义向右的发展,即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主张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一是形式主义向“左”的发展,即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左”的错误,曾经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解放后又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了弯路,教训难忘。右的走资本主义国家道路的企图,历史早已证明行不通,宣告了彻底破产。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至今日,如果还有人主张“全盘西化”,那更是错误的。唯一正确的出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吸收一切外国有益的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由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