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谈周仲铮的《小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4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谈周仲铮的《小舟》
舒芜
鲁迅在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里,选了凌叔华的小说《绣枕》。写的是一位大小姐奉父亲之命,用了半年工夫,绣一对靠枕,送给白总长家。父亲意在显示女儿的针神绣圣的手艺,想猎取的乘龙快婿的目标是白总长家的二少爷。鲁迅在序言里指出,凌叔华写的是“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了“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但是,高门巨族之中,仍有不同的层次。大小姐家是一层,白总长家就高一层。还有没有更高的呢?有。60多年前一位少女,与凌叔华是同一辈,她的祖父是清末重臣,父亲是国会议员。这位女士名叫周仲铮,现在是西德华裔作家、画家。她用德文写了六本自传体小说,第一种《小舟》最为著名,由郑开琪、于汛两位译成中文,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于1986年7月出版。
然而,当年的周仲铮可不是“婉顺的女性”,而是叛逆的女性。高门巨族也有另一种精魂。
《小舟》中译本有郁风的序言,关于当时的周家,序言云:“她的‘家’虽在上海、天津的租界,住的是深宅大院花园洋楼,但封建世家大族的组织结构、生活规范、婚丧庆典的排场,仍保持着鲜明的历史痕迹。”关于书中的内容,序言云:“主人公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少女到反抗封建束缚的斗士,既写了她的执著追求,也合情合理地写了她的软弱。”作者自己的《前言》说得更具体:“……我在1919年‘五四’运动影响下,旧中国和新中国的转折时期,作为一个年轻的姑娘逃离了家族。在《新民意报》和进步舆论的支持之下,我终于同双亲达成了协议,平安回家,并获准上学。本书的结尾是我在巴黎生活的开始。”关于《小舟》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郁序云:“《小舟》正如作者自己所作木刻插图的风格:单纯,却又韵味无穷;天真,却又充满伤逝的哀愁”,“她写作的语言风格有些特别,也许近乎现代派文学中的心理直观描写吧,似乎句句都出自未经考虑修饰的任性的思想,因而显得朴拙可爱。”这些评介很全面很扼要,我相信已经说明了这本小书很值得一读的理由。
我只想赘说几句空话。一是“五四”风潮激荡之烈,连周家那样最高层次的高门巨族,也无法隔绝,因而分化出另一样的精魂,叛逆的精魂。二是同一时代的反封建求解放,越是高门巨族的子女,越是困难。书中写作者向家庭争取进学校的权利时,举出别人家的女孩子已经上学为理由,即被家长驳斥说那是小户人家,使作者自恨为什么没有生在小户人家。这两方面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冷静也更热情地去读历史。即如周仲铮女士当年的叛逆行为,结果不过是逼得家庭退了一步,她仍然要靠家庭的优越条件方能去欧洲留学,今天我们就不应该小看她离家出走所需要的勇气,也不应该小看这一行动的意义。书中写作者离家出走以后,通过《新民意报》,得到进步舆论的广泛热烈的支持。我们可以想象,她这一行动一定也通过舆论宣传,给当时同在封建家庭中求解放的青年以有力的鼓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