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亡灵节 吊华工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5
第7版(国际)
专栏:

亡灵节 吊华工墓
马为民
法兰西土地上有专辟的华工墓地,我多次想前往瞻仰。11月2日是亡灵节,是法国人上坟祭祖的日子,就象我国的清明节那样。清晨,我们从巴黎出发,驱车200多公里,去凭吊一个叫阿耶特的华工公墓。
墓地位于道旁的田野上,高出路面1米多,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周围是齐腰的石墙,沿墙有几株松柏。华工集中埋在墓地的左侧,分两排竖着33块墓碑。墓地后面有座中国庙宇建筑。碑文载明,这方土地是法国提供的,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阵亡者。
据记载,欧战期间,法国在青岛等地、英国在威海卫(今威海市)等地设了招工局,加上俄国,共招华工20多万。战后,他们大部分被遣返,少数留下,成为近代第一批大规模留法定居的华侨。华工起初只在农田工矿劳动,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后才介入战事,上前线搬运弹药,救死扶伤。法国是西线的主战场,许多华工就是在法国遇难的。
这段历史我并不熟悉,幸有史料可查。目前在法国32个公墓葬有华工,最大的是靠近英法海峡的诺埃尔勒华工墓。
离开阿耶特,我们赶到诺埃尔勒时已是傍晚。公墓大门(见题图)是座中国式牌楼,上书“千古”二字,两侧的联句是:“我欲多植松楸生长远为”和“是亦同庚袍泽勋劳宜媲”,系旧中国的驻英公使施肇基撰文、司法总长林长茂手书的。撰文记载:“千九百十四年至十八年世界大战中华工人死于战地或积劳殉生者九千九百余人遗骸丛葬于法境诺埃尔勒石彰之。”
这里所葬华工,多数来自山东、河北两省,还有河南、湖北、江苏和福建人。同阿耶特公墓一样,墓碑除刻有死者的姓名、籍贯和死亡年月外,还刻着一个号码,它或许最能反映华工的辛酸血泪。
当时应募者进了招工局,要接受同征兵一样严格的体检,合格后领取一个号码。号码刻在一个铜手箍上,套进被招者的手腕,再用铆钉铆死。10多万大都目不识丁的中国青壮年就这样先后乘船,绕道好望角或穿越印度洋、地中海来到法国。这个带号码的手箍既是工作证,也是领工资的凭证,华工凭它参加民事战事服务,换取几个血汗钱。可怜的是一名普通华工的日工钱只有5法郎(合当时48美分),扣除膳宿及杂费,实发2.5法郎(约24美分)。然而,叫人心酸的是,13万华工在19个月当中,除将他们所得的大部分血汗钱定期汇给家人外,每人每月平均还在法国银行存款20多法郎!华工节衣缩食,恰是远在国内的亲人生活凄苦的写照。
步出公墓,回头再望牌楼上的“千古”二字,它似乎又多了一层涵义:这方公墓不正是旧中国国势孱弱、民不聊生的千古不泯的印证吗?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以及中法交往增加,这些长眠异乡半个多世纪的华工,不再被人遗忘、冷落了。自去年6月到11月,单是在留言簿上题词纪念的就有168人。许多外国人用“谢谢你们”、“虔诚的敬意”、“一个法国人的感激”、“让法国人也怀念他们”等来表达他们对华工的悼念。
回巴黎的路上,心情很难平静。我体味着那些普通外国人为纪念遇难华工而书写的留言,以及他们维护华工墓所寄托的情谊,自然地想到各国人民的心永远是相通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