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利益的选择——北京大杂院居民王福才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6
第3版(经济)
专栏:

利益的选择
——北京大杂院居民王福才访问记
本报记者 金凤
细米巷一带全是大杂院。我找到16号,门前停着一辆绿色的客货两用汽车。走进大门,大杂院内住着16户人家。我找到个体户王福才的家,轻轻叩门。室门应声而开,31岁的王福才笑容满面,连声招呼我进屋。
他住得算是宽敞的了,小俩口带一个小女儿,住里外两间。王福才笑笑说:
“这外间是我自己搭出来的。里屋暖和,请里面坐。”
里屋摆着金漆成套家具,还有一张儿童小铁床。10个月的小女儿睡在大床上,玩具摆了一大堆。王福才的爱人吴杰23岁,原是一名工人,生孩子后一直在家照顾孩子。
王福才十分豪爽,坦然披露他当个体户的经历:
“我父亲解放前拉洋车,解放后当三轮车工人。我初中毕业,到通县永乐店插队三年。1978年回城,到市政工程队当工人。我脾气不好,打架斗殴,受了处分,辞职不干啦。1982年,我开始在前门卖服装,每星期跑广州,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那时刚刚开放,干的人少,挣钱容易。现在,您看吧,服装摊一个接一个的,挣钱不那么容易了。
“除服装外,我还卖水果、蔬菜和百货。1983年夏天,我在这胡同口卖西瓜,就我一个人,挣不少钱。去年夏天,差不离隔一个电线杆摆个瓜摊,挣钱就少啦。卖服装的更多了,开销也大。我租个柜台,月租金2000元,只能落几百元,我不干啦。
“我和朋友们合伙开了一家饭铺,我投资3000元。只是,开小饭铺的也多起来了。我那家饭铺地挺背,一天只卖七八十元流水,赚不了钱。有机会我想盘出去。
“结婚成家了,又有了孩子。我想,不能老当‘倒爷’,收入不稳定,名声也不好。我想干点踏实一些的事业。
“我知道,乡镇企业要大发展。农村有土地、劳力和闲散资金,缺的是技术和机器。我有位同学的母亲是塑料厂退休工人,她懂点塑料方面的技术。吴杰当了几年工人,懂点生产。她父亲是位副厂长,我抽空跟她父亲也学了点技术。正巧,一位朋友介绍,河北省固安县曲沟大队要办工厂。固安相当落后,一般村子都没啥工副业。他们急于办工厂,派人和我商量。我捉摸,办厂要摸清楚产品销路。我知道,现在市场上小商品奇缺。我们商议结果,准备办个民用塑料品厂,生产塑料衣钩、塑料痰盂盖这些小商品。工艺简单,便于起步。
“我和曲沟大队订了合同。大队负责盖厂房,出工人。我当厂长,负责购买和安装机器、技术、生产、经营管理、购买原材料和推销产品,所得利润双方对半分成。我花7000元买了辆半新的客货两用车,运输原材料和产品,还给工厂投资2万元。
“我这次是孤注一掷,把几年所挣的钱全投进去啦。弄好了,工厂头年能挣一、两万元利润,以后可能更多些。这是个事业,比倒卖东西收入稳定,也算给农村致富增添一点力量。我准备,干好了,干下去。干不好,当个业务员,也能养家糊口。
“我捉摸,改革给我们带来机会,我欢迎改革。各方面机会我都想试试。这几年虽然挣了些钱,也真辛苦,还得冒一点风险。
“我这么干,主要为了孩子。我要好好培养孩子。”他深情地注视着熟睡中的小女儿,充满感情地说:“她长大了,应当上中学,上大学,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好好给国家办事。”
他回过头,认认真真地说:
“我这是第一回见记者,全对您实话实说,您别见笑。我这些做法可合适?”
我也认认真真地对他说:“您能到农村和农民一起办乡镇企业,太好啦,这对国家、对农民、对您个人都有利。”
他爱人吴杰在一旁微笑着说:“我全力支持他。孩子小,我照顾一下。等孩子大些,托儿所能收,我还要上班。”
我笑笑说:“你们算不算双保险呀!你端铁饭碗,他捧金饭碗,哪头也不吃亏。”
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他们那10个月的小女儿,在睡梦中也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