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大曲村农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7
第3版(经济)
专栏:

大曲村农话
本报记者 吕建中
一夜北风紧,春却悄然来临。
这里——山东省冠县大曲村乡亲们的生活接近小康水平了,可他们依然保持着勤俭纯朴之风,发奋向上之气。来这里和乡亲们谈谈心,感到很亲切。
黎明时分,鸡声四起,村头路边处处晃动着背筐拣粪人的身影,临街几家红炉作坊,叮当之声大作,供销点的汽车也发动起来了,正忙着赶往晋南运春耕化肥。
晨曦里,老农们在田头议论着农事。去秋种麦前,村里调整了承包田,抢时间抗旱播下小麦,由于底肥足,管得细,又下了两场冬雪,今年春早天暖,麦苗很壮实;眼下已备足了棉花良种,准备在麦田里套种棉花,再增播600亩夏播棉,他们要在提高单产上大作文章,对夺取粮棉双丰收很有信心。
日上林梢。村南400亩老果林里热闹起来,上百个新承包户在摽着劲松土,浇水,施肥,剪枝,真象侍弄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说,今年你们大曲村的春天好象来得特别早,大伙笑了,说回头想想,最受教育的一件事就是干部集中精力做好服务工作,农业机械年年添,公共积累年年增,连年干旱,粮棉却连年增产。去年秋天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党支部提出各户的承包田太零散,管理不便,还是调整成大片好。当时多数户表示赞成,少数人怕又要“大呼隆”,有些承包田靠井近的户也不吭气。支书赵可尹说,调整承包田,经营自主权不变,能充分发挥机械化的作用,再说,咱有公共积累,开春再在边远地段打上十眼机井,近地远地一样浇,这就叫深入改革,完善责任制嘛。大伙一听,在理,顺顺当当就把每户十几块承包田调整成三大片,抢时间抗旱种下麦。这回他们看到中央有关文件上说,粮食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合同定购,既是合同,又是任务。大伙说,这没说的,去年咱10万斤合同定购任务,外加5万斤委托代购粮,全都完成了,今年还要多贡献些。
春阳里,苹果和梨树枝儿发亮了,就要抽芽了。这400亩果园是10年前全村男女老少苦战一冬,在荒废的黄河故道上建造起来的。今年实行了投标承包,中标者分4个大组,共100户,集体得承包费由原来的12000元增加到12万元,群众身上的劲也迸发出来,争着增投入,学技术,要叫树上树下都收益。一算帐,水果产量能叫去年的700万斤翻一个番。眼下干部正和科研、外贸部门协商,订合同,按出口标准加工果脯,收入就更高了,所以大伙都把这果林看做是“摇钱树”。
紧接着,十几项村办企业都推行了投标承包,集体和个体相得益彰。大伙说这一着真高,改革出来个皆大欢喜。
下午,我沿着渠道走到一块苗木田,见头上扎着白毛巾的党支部书记赵可尹正在和三个挎筐拣粪人讲如何管好苗木的事。一问,这是村里的三个残疾人,年前党支部提出吸收他们每户一个孩子进村办工厂,村里5亩苗木田拨给他们管理,收益全归己,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尽快赶上来,群众一致表示赞成。我访问了其中的一户叫贾子双,他今年可得纯收入上几百元,盖房给孩子娶媳妇不发愁了。一家人真情表达出“走社会主义的路,享共产党的福”的满怀喜悦。贾子双说着,用手轻轻拍拍心窝,激动得嘴唇直颤抖。
在青年之家,他们向我讲了几年来学雷锋、学科学技术的事儿。村里的老党员经常来给青年人讲革命传统,他们说,资产阶级腐朽的那一套在俺们这儿没有市场;我们对付不了的倒是上面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风”。他们把春节串门走亲戚群众议论的一些事讲给我听,说有一回一位啥主任坐着轿车下来了,群众焦急地问他抗旱没油,春耕合同化肥不来怎么办?他说上面物资紧缺。群众又问,物资紧缺为啥自由市场上那么多柴油和化肥?那些只知卡下面的柴油、化肥,层层走后门的人,可知道群众提个小瓶到自由市场上买高价油、掂个袋子买高价化肥的难处?这位主任同志无言可答,上车一溜烟儿走了。
乡亲们知我明天要走,晚饭拿出一瓶春节留下的“冠县特酿”为我饯行。交谈中他们又说到有些干部只顾替自己打算,为房子、孩子一类的事成天跑不完的腿,操不完的心,可就是不到下面来看看。还有些人对上一套,对下又一套,桌面上说假话,私下里说真话,好些事往往就坏在这上面了,这些歪风为啥总是刹不住?他们动情地举起酒杯,说:咱山东人爽快,直心眼子,心里想啥,嘴里就说啥。这个好习惯不能丢,来,咱们为大家都讲真话,办实事干一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