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文“化”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7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化”人
徐全利
贵州省惠水县有个布依族村寨叫小岩脚,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赌窝。村里年轻人也染上了恶习,打架、斗殴、偷盗、砍伐林木,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浪迹江湖,村子里一片混乱。这里办起文化站后,一系列健康有益的文艺、宣传活动,把青年的兴趣吸引过来了。于是,文明代替了愚昧,已成无赌博、无偷盗、无酗酒闹事、无打架斗殴、无乱砍滥伐、无刑事犯罪的村寨(详见《瞭望》《文“化”人》)。
“四无”、“五无”之类的报道,过去见得多了,难免有不实之处。这种“满打满算”的报道还是少一点好。不过,小岩脚的文化站给这个布依族的村寨带来了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村青年的精神生活,大致还是可信的。由此看来,文能“化”人,也确有道理!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文之所以能够“化”人,就在于它使人“怡情”、“成性”。特别是健康的文化活动,能使人明辨是非,区别善恶,从而“潜移默化”,选择、接受美和善的事物,抵制丑与恶的事物。茅盾早年写过一篇《改造》的小说。小说的男主人公一心想把妻子“改造”成“三从四德”的旧式女人,唯恐妻子接受了新事物。于是,他将妻子“软禁”于书房里,以为这样便可将萌生进步意识的妻子“改造”过去。但他哪里知道,妻子不仅没被他“改造”成他的“理想模式”,反而在阅读大量的书籍中被“改造”成一名追求进步的女士!文,确有牵引情感,撼动心灵的特殊力量,确可“化”人。
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幼年时代,曾经有十多年光景与酒鬼、赌徒、妓女为伍。他之所以能自拔,就在于文“化”了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全部优点都要归功于书籍。”在他的转变过程中,他看着同伴们花天酒地,有时也被引诱,想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但他终于没有屈从,而是从心中向往敬佩书中的英雄。尽管环绕着他的是卑劣的人生、无聊的哀乐、虚伪的同情,但书本给他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使他对周围的清浊美丑,有了清醒的理解和明确的态度,加上他逐步掌握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在学习与实践中锻炼了自己,进而“化”成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这是不是说“唯有读书高”呢?“以学自损”的人,古今皆有。这里的关键是理想——要把自己“化”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化”也要有实践、思索、磨练和选择,要择其善者而“化”之,其不善者则舍之。《宋史》里记载: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吕佰恭,性情急躁,极易迁怒于人。有一天,他无端地生了一位朋友的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硬着头皮去读书,读着,读着,书中“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话,使他心中的忿气“涣然冰释”。尔后,逐渐“化”成了“心气和平,不立岩异”的气质。这是择其善者而“化”之的结果。
“武能卫国,文能安邦”。国家的现代化,要有高度觉悟、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开展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有效途径之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除了必须重视教育、科学之外,文化建设是忽视不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