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文化因素对择偶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09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文化因素对择偶的影响
谢丽华
“才女”择偶难,恐非今日始,题诗求对以招婿的故事也非纯粹文学虚构。不过,在旧时代,才气与心性比一般女子高,因而不满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形式的,毕竟凤毛麟角,而且大多也摆脱不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命运。今日则不同了,女性受文化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特别在城市中,不用说小学、中学,即便是大学,女生的比例也在增高,不少专业甚至女生过半。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妇女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不断完善,开始掌握和主宰自己的命运,原来在择偶中无足轻重的文化因素逐渐显示了其影响。近几年,城市大龄未婚女青年群的出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有种种分析,如“上山下乡”的耽误,如年龄上“男比女大”的传统模式的限制,有人则指责女性们自己的择偶条件太高,等等。这些都不无道理,但未婚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一般地说多是“才女”。文化程度高本是好事,对她们则成了难题。
“才女”们一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高,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也就高。这个“高”并不意味着学历高或条件高,虽然也有将之等同的女性。有位31岁的女研究生在谈到她选择对象的条件时说:“我对对方的个子高矮、经济状况、工作地点、有无婚史都不计较,只要求一份真诚,一份理解。”一位离过婚的40多岁的女记者曾向我诉说,有人给她介绍了个年近60岁的老同志,她只问了一句,“我们能否谈得来?”介绍人则对她说:“你不要要求条件太高了,人家能看上你就算不错。”她感到疑惑不解,“谈得来是婚姻的最起码的条件,怎么能说是条件高呢?”对于有文化的妇女来说,她们不把家庭当成依赖,她们寻找的是知音,是在精神上给予理解和信任的人。
而不少男子宥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把满腹经纶与窈窕淑女对立起来;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比男强却是
“凶兆”了。上海一婚姻介绍所对前来登记的891名未婚男性求偶条件调查表明,有64.4%的要求女方条件不能高于自己,要求双方相仿的占32.3%,要求女方可比自己强的只占3.3%。一方面他们认为女子在事业方面太强了就不能当好“贤妻良母”,另一方面认为被女的压着一头感到不光彩,使自己相形见绌。
通过对高学历的姑娘择偶难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这就是男性公民的素质面对着女性的挑战。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大龄未婚人口中,95%是男性,大城市30—39岁未婚人口也是男性大大多于女性。一方面文化素质高的女性择偶难,一方面未婚大龄男性占绝对多数,双方难以婚配的原因除去城乡、地域差别外,突出的一条就是双方文化素质的差距。从全社会看,原来的男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文化程度的高低、比例,是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男强女弱”的婚姻模式相适应的,当平衡被打破,而观念并未完全更新,必然就产生了矛盾。但择偶中文化因素的渗入,标志着妇女的解放和历史的进步,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变革,将会带来更多合理和美满的婚姻,“才女”择偶,当不会被自己的多才而难住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