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双桃”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1
第2版(经济)
专栏:

“双桃”效应
新华社记者 汪洪洋
在上海市场上,“双桃”牌中长纤维织料两个多月销出了好几百万米。广东的乔奇纱、大连的膨体花呢、苏北的印花人造棉……也纷纷上柜。看来,中低档商品在我国居民生活需求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近些天,上海不少布店经理正不无惊讶地注视着春季市场上兴起的一股“双桃”热:“双桃”牌中长纤维织料,两个多月销出了好几百万米。种“双桃”者,是无锡市第四色织厂。七八元1米的织料,毛感逼真,质地挺括,花色新颖,品种也多,爱美的上海人谁不想扯上几米!
想不到曾经积压如山的中长纤维也如此抢手。看来,中、低档商品在我国居民衣、食、住、行需求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面对不同的消费层次,商品只要款式新、花色多、质地好、更新快,就会有广阔的市场。
前两年,上海的布店和银行被积压的1000多万米中长纤维和近亿万元资金压得喘不过气来。去年9月,上海市政府决定降价30%至40%销售,也仅销出了库存的百分之二三十。
当时,大多数经理认为,中长纤维已经落伍过时。一些人甚至认为,上海市民已开始进入“穿要毛料、吃想鱼肉、用必高档”的时代,回笼货币就得靠“大家伙”。一时,上海商店“户户卖家电、家家销毛货”,一些经销茶叶、钮扣、五金的小店也纷纷挂起了西装、滑雪服、大衣和毛毯。
现在,“双桃”在上海市场畅销,广东的乔奇纱、大连的膨体花呢、苏北的印花人造棉等中低档织料也纷纷上柜。有人曾将这个变化归结为冰箱、彩电、洗衣机等高档消费品货源奇缺所致;也有的归结为“双桃”牌中长纤维较之上海产品物美价廉;还有归结为上海经理“长袖善舞”、揽货有术……等等,这自然都是因素,但最根本的是,上海商店经理们对市民消费能力和习惯的认识开始变实际,他们开始注意到顾客的消费投向还是以中低档为主。
一个有力的证明是,以往常常脱销的扫帚、铁锅、砂锅、瓷碗、竹木器、小五金等开始大量应市。洗衣粉、香皂、保温瓶、布鞋、粗纺呢等日用品投放量也成倍上升。市商业局市场处一位处长说,尽管今春金首饰、冰箱、彩电、毛料货源都有所减少,但市场货币回笼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17%。可见,“双桃”效应正在越出纺织品的“边界”,逐渐步入各行各业。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