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淮河流域的新面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21
第2版()
专栏:

淮河流域的新面貌
新华社记者 于民生 朱敏信
今年的丰收,使淮河流域呈现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十多年来,每当夏、秋两季,淮河两岸的人民望着漫天的大水,望着被淹的庄稼,望着给洪水毁坏了的家园,个个都含着眼泪,准备外出逃荒。然而,现在你走进皖北淮河两岸的任何一个村庄,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忙着修盖房屋的农民。看到那些坐在门前缝着新衣服的农妇,背起书包上学校的农民子弟,在野外静静吃草的牛羊,以及在池塘里悠然寻食的鸭群和引颈高歌的雄鸡。
丰收赶走了淮河人民吃糠咽菜的苦难日月。在往年的八、九月间,被洪水洗劫一空的农家,正是“烟囱不冒烟,铁锅生了锈”的时候。现在,每个农民家里都存着满仓的麦子秫秫(高粱)。农民的碗里已不再是“照得见人影儿的菜汤”,而是“早上、晌午稀饭馍,晚上面条黄豆汤”了。很多农家今年收得的粮食吃到明年夏季还有积余。
今年丰收后,淮河农民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房子。就拿颍上县来说,仅全楼乡一个乡最近就新盖了二百七十间房子。凤台县梁安乡去年被冲毁的五百多间房子,已有三百多间重新盖起来。这种大兴土木的新情况,给泥水工人和木工工人带来兴隆的生意。以寿县合庙乡二十多个木工工人为例,在丰收前,他们一直没有活干,但现在他们忙起来了,这家的活还没做完,别家的合同就已经订好了。
丰收以前,好多农村里没有一条耕牛,农民用双肩代替耕牛犁田,用两手刨地。特别是皖北的淮河北岸地区,因为年年闹灾,往年常有大批耕牛被出卖到外乡去,今年自从丰收以后,不仅境内的耕牛没有外流,许多农民还从外面买耕牛回来。宿县专区从麦收到现在买进的牲口已近十二万头。阜阳专区凤台县的农民,仅通过县人民政府生产科介绍到外地购买的耕牛就有五千五百多头。寿县上圆村十五户在外乡讨了多年饭的农民,今年丰收后也合伙买了五头牛,他们满怀信心地说:明年我们家家都能喂起牛了,到那时候就不要用人拉犁了!
丰收后,淮河农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了。去年一年,这一带的农民很少有添制衣服的。他们冬天穿的是人民政府发下的救济棉衣,到了春天和夏天就把棉花扒出来改成夹衣或单衣穿。今年丰收以后,很多农民都添了新衣服。宿县薄圩子村王剑英家八口人,今年夏季添制了八套单衣,到冬天还准备添八套棉衣。寿县刘帝村李登润家七口人,种了三十九亩地,他家有两年多没有买过一尺布,今年收了十五石麦子,全家每个人都缝了两件到三件新衣服,秋收以后,还准备每人添一身新棉袄。李登润高兴地扯着自己身上的新衣服告诉记者说:“这是毛主席号召治淮带给我的。”好多过去因贫穷不能结婚的农民,今年都娶了新媳妇。颍上县有个农民叫王德泽,今年三十岁了,他在解放前曾经爱上一个妇女,但因连年流浪在外,始终没有结婚,今年夏收后,他俩才结了婚。王德泽高兴地逢人便说:“要不是毛主席号召治淮,使俺收到庄稼,俺可要做一世的光条汉子了!”
农民的生活改善了,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受到教育。因此,夏收以后,各地都新开办了不少学校,学生人数也空前增加了。以寿县为例:丰收以前全县只有一百九十所学校,两万三千四百三十七个学生,现在,已经有四百四十一所学校,四万零一百八十九个学生了。该县的合庙乡丰收前只有一所小学,一百五十多个学生。丰收后,学生骤然增加到三百二十七人,一所学校已经容纳不下,又增加了三处分校。从来没有进过学校大门的陈相兰老大爷,今年也把孙子送到学校里去读书了。他对九岁的孙子陈湖说:“咱家作了几辈子睁眼瞎子了,今年毛主席领导治淮,多年被淹的地,今年丰收了,所以才能送你上学,你可要好好地认字啊!”
丰收后,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淮河流域的许多城镇也因此显得异常繁荣。以正阳关为例:这个有两万人口的重镇,在一九五○年陷在两公尺多深的洪水中,仅房屋被冲毁的就有七千多间。水灾之后,许多工厂倒闭了,商店关了门,市面上一时显得十分萧条冷落。现在的情况大大不同了,每天从早到晚,都有很多农民云集在商店门口,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布匹、百货及农具等,成为销路最好的货色。裕记布庄在今年一月到三月,每月营业额平均仅一千五百万元,而丰收后的七月份,营业额便骤然增至三亿一千万元,前后相差达二十倍。在这样的情况下,镇上原有的布店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新的布店正在陆续开张营业。目前,全镇的布店已由原来的二十多家增加到四十五家。中国百货公司正阳关办事处,今年四月份的营业额仅二亿八千多万元,八月份营业额则增加到九亿八千四百多万元。镇上制造农具的十家铁店,水灾后一直没有生意作。现在这十家铁店日以继夜地赶造农具,也供应不上农民的需要。好多工商业家都喜笑颜开地说:丰收了,庄稼人的生活光景好了,我们的买卖也兴隆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