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探索民族文化的奥秘——访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1
第5版(专题报道)
专栏:

探索民族文化的奥秘
——访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本报记者 高宁
作家冯骥才是随着新时期文学潮流的涌起而跃上文坛的。难得的是,在这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的十年里,他的作品在读者中和评论家笔下,始终是热门的话题。这几年,他又推出了系列文化小说,意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作深刻的反思。果然,记者在政协会议上一见到冯骥才,他就大谈文化问题。
“文学界对当前出现的一股追逐西方形式技巧的创作倾向莫衷一是,你有什么看法?”
冯骥才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先讲了一段见闻。他曾经参观过美国一个印第安人的村落,发现他们的居室内,往往外屋放满了新式电器,里屋却保留着这个民族原来的偶像图腾。他说:“这正反映了一个落后民族受到现代文明冲击后的复杂心态。中国并非落后民族,但却封闭了许多年,一旦开放,青年人感到新鲜;但新鲜过后,他们会象那些印第安人一样,回来寻找本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根。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需要一个过程,不应责怪青年人。更何况,文学创作打破既定的方法技巧,培养读者多样的审美情趣,这没有什么不好。”
对于冯骥才本人来讲,立志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十分敬佩鲁迅先生。正是鲁迅,第一次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的国民性,塑造出了阿Q等不朽的文学典型。于是近几年冯骥才迷上了文化学,他一直在研究中国文化典籍,考察民俗民情,收集文物……就连出国访问,他也从不懈怠对文化学的探索,到处寻找中外文化的异同。他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自豪;但对它的封闭性、保守性又忧心如焚。他还发现,中国近100多年来经历过几次从封闭走向开放,又从开放归于封闭的过程。在这种开合的剧变中,中外文化的冲撞过于猛烈,这是社会震荡不宁的原因之一。封闭,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过分自信;开放,又使一些人盲目自卑;而开合的反复使自信与自卑在人们的心理中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这,大大影响了中国人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客观冷静的认识,阻碍了扬弃民族文化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创作文化系列小说《怪世奇谈》,已发表了《神鞭》和《三寸金莲》。《阴阳八卦》即将发表,计划写8部。他说,他不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作理性的判断,他希望读者看了他的小说,能从社会学、文化学、审美角度去感悟中国文化美的一面、丑的一面;它的优越性及其弱点,挖掘出推进我们民族前进的积极因素。
冯骥才讲得很多,很快,话题一忽儿从历史跳到现实,一忽儿从东方跃到西方,显示了思路的宽广和认识的深刻。他告诉我,他虽然担任着天津市文联主席,公务繁忙,这几年多次出访,还要读书、会友,但都没有耽误他的写作。他把写作看作是人生积极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声。每当夜深人静,他的文思就开始涌动,常常是一泻而出,一部作品往往在一个月左右写成。他说关键在于要进入自如的创作心境。
10年来,冯骥才已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不乏佳作。显然,他的内心始终保持着自如的状态。他说,作为作家,他除了需要生活和创作之外,别无他求。因而,他常能排除杂念,令思维在艺术天地里自如地徜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