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从数字看日本的科技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1
第7版(国际)
专栏:

从数字看日本的科技研究
周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大力开展科技研究,并善于将其成果尽快体现在扩大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上,是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也为今后继续前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日本政府总务厅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1985财政年度有关科技研究的一些数字显示出,进入80年代后日本全力推行的“科技立国”战略,正在取得进展。
1985年度日本科技研究费总额达到8.89万亿日元(约折合58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2.6%;占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2.77%,比上一年度增加0.17%。在整个经济转入“低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到4%和各行各业都不得不紧缩开支的情况下,唯独科技研究费用“一枝独秀”,大幅度增加。这反映出由于日元持续升值等因素而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的日本经济界,依然把科技研究置于“开路先锋”的地位。
战后日本科技研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在1985年度研究费中,前者占66.8%,后两者只分别占13.1%和20.1%。而且增长速度前者(15.6%)也快于后两者(12.3%和3.8%)。这种情况的长处是民间企业出于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的需要,都舍得投资,一些代表性的大型企业的科研费均占总销售额的7%至10%,因而费用十分充足。同时,民间企业的科研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践的周期短,收效也快。当然,这种情况也有不足之处,这就是民间企业往往“急功近利”重视应用研究、尤其是开发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在1985年度科研费中,用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分别是25%和62.2%,而用于基础研究的只占12.9%。同时,日本各民间企业间严格保密,谁也无法组织统一“攻关”,因而难免造成重复和浪费。
为克服上述弊端,日本有关当局一直在提倡产(业)、学(校)、研究(机构)三者密切结合,互相支援,并大力强调重视基础研究,设定一些官、民联合“攻关”的大型科研项目。这些措施有的已经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日本追赶美欧的“模仿型现代化”已经结束,今后得主要依靠自己走向竞争更加激烈的21世纪,为此就必须从加强基础研究入手,创立自己的科技体系。
在日本民间企业的研究费用中,制造业(主要是机电业、化工业、通讯业、运输用机械业等)占93.3%,而建设业、矿业、农林水产业、运输业等才占6.7%。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信息产业的科技费急速增长,1985年已达13000多亿日元(约折合85亿美元)。
科研机构设置比较合理,科研队伍精干高效,是战后日本科技研究一大特征。1985年度,日本从事科技研究总人数为795900人(比上一年度增长4.3%),其中研究人员507600人,占63.8%,研究辅助人员102000人,占12.8%,技工101900人,占12.8%,行政事务人员84500人,占10.6%。每个研究人员平均使用研究费1870万日元(约折合12万美元)。
日本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巨额顺差,然而仅就技术贸易而言,日本历来都是进大于出。50至70年代自不待言,即使科技水平已经全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80年代,情况也未见根本改变。1985年度,日本出口技术5885件,比上一年度增加459件,收入2342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减少365亿日元。日本同期进口技术7679件,比上一年度增加66件,为此支出2932亿日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18亿日元。对此,国际上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奥秘之一。也有人认为,这是日本只顾推销产品挣大钱,而不大愿意提供技术、从根本上帮助别国的“证据”。这是日本受到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批评的一个主要方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