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理解”的理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1
第8版(副刊)
专栏:

“理解”的理解
张雨生
一股“理解”的热风,吹拂在我们之间。战斗在老山前线的战士,含辛茹苦,流血牺牲,别无他求,只需要两个字——理解。显然,有的人对战士的牺牲不够理解,甚至抱着偏见去非议。前线的战士渴望理解,后方的群众也渴望理解。商店的售货员、医院护理员、党政机关青年人、公共汽车售票员,各行各业,呼声四起:“理解我吧!”“请理解我们!”当今的时代,当今的社会回荡着“互相理解”的呼声。
前些时,社会上曾流传一种讽喻:“五十年代人爱人,六十年代人帮人,七十年代人整人,八十年代各人顾各人。”这种说法不科学,但可以启发我们想问题。“人整人”随着“文革”(即令那时也并非全是“人整人”)结束而过去了。“各人顾各人”是相互隔膜,隔膜必须疏通,疏通就需要理解。呼吁相互理解,请求他人理解,一时间声音那么多,不是没有社会原因的。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该是个和睦的大家庭。理解是相互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包括加强相互理解,“人爱人”,“人帮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是“理解”的追求和目标。
然而,呼声多了,很难保准都那么纯粹。此呼彼应之间,对“理解”的追求和目的有时也各不相同。误解了“理解”,又在那里呼吁,就不够协调,成为时代乐曲中的杂音了。
比如,一位青年干部对组织安排的职务不满意。他自认为凭才干论能力,作大轴不成问题,现在却作着螺丝钉。他终日发牢骚,抱怨怀才不遇,组织不理解自己。一位售货员天天站柜台确实很辛苦,遇到一位较为挑剔的顾客,她就烦恼了,讨厌了,立刻给点颜色把顾客顶走,领导批评她,她觉得委屈得很:“顾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上述事例,也许太普通,正因为普通,却容易导致普遍。这种误解“理解”的情绪,是不应该相互“感染”的。
既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就有个怎样让别人理解的问题。不服从工作分配,抱怨党组织不理解;服务态度不好,抱怨顾客不理解;闹福利待遇,抱怨领导不理解。实际上,这是以“理解”作遁词。要让人真正理解,就要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为他人,做出成绩来,拿出贡献来。老山前线的战士,正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换取社会的理解。他们赢得了声誉,被称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理解”是一股热风,应该是暖烘烘的,不应该是凉飕飕的。当别人不理解自己,就报之以冷落的人不妨自问:我是怎样理解“理解”的?又是以怎样的态度让别人来“理解”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