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交响乐与欣赏心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1
第8版(副刊)
专栏:谈艺录

交响乐与欣赏心理
杨晓鲁
走进交响乐的迷宫,那变幻无穷的旋律,跌宕起伏的节奏,饱满丰富的和声,网络般的复调织体,会把你带入一个奇妙的音乐世界。可面对这扑朔迷离的音响,也常会使人感到神秘莫测,艰深涩奥,不少人因此而把交响乐视为高雅难懂的艺术形式,以为这是一种只为少数人欣赏玩味的贵族艺术,甚至将这种艺术形式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隔绝乃至于对立起来。
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回顾交响乐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知道,交响乐从来都是大众的艺术,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亲密伴侣,是表达人民心声的一种通俗的形式。
交响乐自18世纪末在欧洲滥觞,从形式到内容都渗透着人民的精神特质。木匠出身的海顿曾完善了交响乐的最初形式,他的《惊愕交响曲》的主题,采用了鲜明的民间曲调,表现出明确的人民性。贝多芬把交响乐创作推向无与伦比的顶峰,在他的作品里,人民的思想情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氛围得到了充分展示。
以后,柴柯夫斯基、德沃夏克、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相继创作了《第四交响曲》、《新世界交响曲》、《G小调第十一交响曲》等优秀作品。这些交响乐在人民中产生巨大的反响,成为人类的精神力量。当时不管大人小孩,都能象我们今天传唱通俗歌曲那样哼吟交响乐中的曲调片断。这说明,交响乐从来就没有脱离过人民群众,而是同他们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精神朋友。
然而交响乐今天为什么没被普及呢?过去我们总把群众对于交响乐基本知识,如配器、和声、曲式,以及作曲家生平等缺乏了解作为原因,其实,这是“末”不是“本”。应该说,不同文化的差异才是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由于交响乐本身是欧洲文化的特殊产物,从它的结构到元素的组合方式,无一不反映了欧洲文化的心理机制、审美趣味、传统习惯,加上民族意识与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所以最初接触交响乐会感到不大容易理解,这是非常自然的。这就象外国人不易理解我国传统戏曲、民歌、曲艺等,是同样的道理。
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审美差异,导致了我们欣赏交响乐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理解它,掌握它。交响乐传入我国已有几十年了,在这不短的历史中,随着人民群众对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的逐渐熟悉,距离感正在慢慢消逝。只要我们对中西两种文化特点有更多的认识,对交响乐这种优秀的欧洲音乐文化形式有一定的实际体验,加上对产生交响乐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加强对交响乐基本常识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欣赏心理上的距离,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此外,中国的交响乐创作今天也已日益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的交响音乐作品正在一批批问世。这一切为我们理解、欣赏中外交响乐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参照。我想,随着中国交响乐创作水平的提高,随着交响音乐的广泛普及,交响乐就不会再被人们看作是受到群众冷落的“洋玩艺儿”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