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黄土地上的拓荒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2
第3版(经济)
专栏:

黄土地上的拓荒者
本报记者 蒋亚平
他的名字叫刘文豹,在湖北省襄阳县北部贫瘠的黄土地上,办起一个拥有固定资产近十万元的机械化家庭农场,每个劳力生产的商品粮竟高出邻近村的将近20倍。当然他也有自己的苦恼:柴油不够用,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因承包农田面积有限,机械效益远没发挥……
怎么也没料到,在湖北省襄阳县北部贫瘠的黄土地上,竟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农民机械化家庭农场!这个家庭农场的主人刘文豹,还是襄樊市1986年度“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呢。
写他对国家的贡献——两年时间生产粮食近20万公斤,除自己留种、吃外,其中有17万公斤平价卖给国家;
写他致富不忘穷乡亲——三年为附近农户代耕25000多亩地,收费低,质量好;
写他持家俭朴不奢华——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小屋,除了四壁贴满的奖旗、奖状,房中空空荡荡。成万元的钞票,大把大把花在生产上;
写他为兴办和经营这家庭农场所历经的千劳累,万辛苦……
刘文豹摇摇头。对这些,他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多卖粮,做贡献,他说应该:若不是政策好,不是各级领导支持,贡献从何谈起?帮助穷户,他也说应该:自己当初不也很穷,富了,就忘了别人,还叫什么乡亲乡友?家陡四壁,钱都花在田中,他更说应该:种地如养牛,想多挤奶,能不给它吃好喂足?至于这些年的艰辛,他却闭口不愿谈。是呵,种田人,还能图舒服?
但是,一谈到农田机械化,这位38岁的汉子的眼中,便流溢出异样的光彩。那曾是他多年的梦。现在,这梦正在变成现实:三台洛阳产的东方红75型履带式拖拉机和一台天津产的铁牛55型胶轮拖拉机,虎墩墩地停放在他那家庭农场的场地上。它们旁边,矗立着一个威风凛凛的庞然大物——南斯拉夫141型联合收割机。“还有什么农机具?”我问。“两套535型拖犁,一架高杆重型耙和一架轻便重型耙,两架41片轻耙,一台24行播种机,还有一台拖肥料、卖粮食的大拖车。”刘文豹如数家珍。粗略算一下,再加上十几间仓库、屋子,他的家庭农场固定资产近10万元呢!
刘文豹被襄樊市几百万人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可绝不只是因为他拥有这么多令人羡慕的财富,而是他用家庭农场的这些机械,在近千亩荒芜的黄土地上,获取了这里历代农民未敢企望、也未曾有过的好收成!
刘文豹的机械化家庭农场,地处襄阳县西尹乡王楼村。这里田多人少,土地贫瘠,“种着芝麻不长角,种着包谷不结砣”,人称“老虎岗”。因为穷,附近一个村的农民,搬得只剩一户。可是,刘文豹偏偏携妻儿在此安营扎寨。1983年,他在当地区乡干部的支持下,陆续承包起这里987亩长期撂荒的黄土地。“这里地薄人穷,我知道。总要想个办法改变。我不信,这地年年犁,年年荒,麦子总是半膝长。”刘文豹对记者说,“我是想在这里找条路,做出个样子。国家接受,农民也觉得行。”
同是这类地,别人种,地皮只翻出二三寸,人和牛都吭哧吭哧的。他的拖拉机“突突突”驶过,怎么也深七八寸;别人下肥,一亩多不过60公斤,他却碳氨加磷肥(尿素几乎买不上),足足用上125公斤;别人收割后,秸秆塞进灶膛,他却全犁进田里沤肥。刘文豹种地象出“金子”似的,愈干愈红火。去年,他买了联合收割机,更是如虎添翼,近千亩熟透的庄稼,风卷残云一般,眨眼工夫干干净净,既避了阴雨,又抢了季节。
刘文豹的效益,震动四野乡邻。同村一位60多岁的老妇,指着刘文豹田中金灿灿、沉甸甸的小麦,对来访者说:“我嫁到这里40多年,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庄稼。”现在,刘文豹承包田的亩产,平均已达150公斤以上,远远高于周围同等地力农田的产量。“比苏南,这点产量,不高,可在这里,了不起的。”乡干部满意地告诉我。
还有一些比亩产更引人注目的数字:他所承包的农田,占全乡农田面积的1/32,而卖给国家的粮食(还不包括卖给周围乡亲的粮食、种子),占全乡粮食任务的1/23;农场平均每个劳力生产的商品粮,竟高出邻近张岗村的近20倍。这些更足以展示刘文豹家庭农场存在意义的数字,使人们看到了更重要的事情:机械化加上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能产生一种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经济效益!
成绩、荣誉纷至沓来。可是,连续几年当选为省、市、县劳动模范的刘文豹,也有自己的苦恼和忧虑。拖拉机要吃油,县石油公司的计划本上,却没有他的名字;每亩地,他一年要交20元承包费,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水平,压得他够重的;他需要向地里投入更多的化肥,他想买高效化学除草剂,他准备购置一台同时下种播肥的条播机……这些都要钱,可他自己每年的积累毕竟有限。
最叫这位家庭农场主牵肠挂肚的,是如何使自己的这批机械发挥更大的效益。“地还是少了,机械有时没活干,只好趴在家里。要命的是折旧费,太高,光那台联合收割机,一年就一万元。”他一声叹息。“照你目前的机械规模,经营多少土地最适宜?”我问。“2000亩。”他脱口而出,求助地望着我。
奇异的是,谈到未来,他似乎全忘了使他忧愁的一切:“我们襄北,土薄地平,田多人少,最适宜搞机械化。如果放手叫我搞个试点,给我3000亩地(比刚才说的又多出1000亩!),保证每年交给国家50万公斤粮食。富了,我绝不搞吃喝玩乐。我只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黄土地是能打出更多粮食来的,证明只要搞机械化,一个人能多种地、多挣钱,证明农村几千年古老的耕作方式是可以脱胎换骨的。”
我深信,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这个目前尚不多见的家庭农场主,向他脚下那片古老、贫瘠而又孕育着无限希望的黄土地,捧出的是一颗赤诚的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