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黄荣辉和他的行星波动力学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2
第4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学界新秀

黄荣辉和他的行星波动力学研究
本报记者 周庆
黄荣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第五研究室主任,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当研究生;1983年,获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已发表论文40多篇,出席6次国际学术会议,其科研成果在国内两次获奖。
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村”上空,有一种被大气物理学家称为准定常行星波的大气波动。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旱涝、严寒、酷暑,与这种大气波动的分布与异常密切相关,对它的研究,已成了目前国际上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一个中国农民的儿子——黄荣辉,在他的祖祖辈辈中,第一个把人生的眼光从大地投向天空。如今,当世界性气候异常使一般人开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陆上的高原热源时,他却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理,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他提出:必须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述这种波动,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那是1981年。到1986年,他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了几十万个数据,编了几万条程序,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从而对准定常行星波的物理成因、传播规律及其异常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发现了这种大气波在三维空间存在两支波导,是沿着两个通道进行传播的。这就为进行月—季度的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解开一些气象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
科学无国界。中国人的成就在国际大气科学界引起一连串的反响:
“我正在撰写一篇回顾文章,很想引用您文章中所得的结果。”此信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在我的文章脱稿之后,中国的黄博士已发表了他用三维多层模式的研究成果,我的结果与他们的结果相类似。”英国一位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在文章中引用黄荣辉的成果时作了上述说明……
祖国给予黄荣辉更高的荣誉:他的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85年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回顾1979年开始的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6400公里)还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
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时间,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通宵达旦在机房工作。
他家老少三代5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了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满意;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着。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的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看大家太忙,便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笑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子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的邻居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因“错”得福,全家春节吃上了鸭子。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留学日本时,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去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相当2万多美元的年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