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重访台儿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2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重访台儿庄
戈扬
台儿庄这个地方,我还是1938年春天去过。那是在举世震惊的台儿庄血战期间,我作为战地青年服务团团员,在那一带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和救护伤兵的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49年了。
不久前我有机会来到徐州,虽然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我觉得这个机会不可放过,便怀着凭吊古战场的心情,重访了台儿庄。
从徐州到台儿庄有直达长途汽车,全程74公里。这个数字,我还是现在才知道的。当年背着挎包在战火烽烟的田埂上走来走去,未曾想过从哪儿到哪儿是多少公里。现在的交通竟是如此方便,在平坦的公路上,汽车象滑翔似的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鲁南大平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我一边瞭望车窗外面田野里的新绿,一边回忆往事。人常说往事如烟,可是有些往事却如同刀子刻下的一般,抹也抹不掉的。
说来也巧,同样一个人,同样是春天,回到一个曾经生死与共的地方去,其间相隔半个世纪,万般离情,彼此所经历的沧桑,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呢?
“台儿庄到了!”
不知是小曹还是小郑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抬头望去,果然路边有一块牌子,写着“台儿庄”三个字,还有一些红砖瓦房。我实在想象不出现在的台儿庄是什么样子,便疑疑惑惑地说道:“大概这里就是台儿庄吧!”
谁知汽车开进一座大院,又转了出来。原来这里是台儿庄的一个水泥制管厂,台儿庄还在前面哩!
汽车缓缓地驶上运河大桥,崭新的台儿庄展现在眼前。啊,我怎能想到台儿庄是这样的呢?运河里船只往来,有的靠在岸边,十分繁忙。运河北岸,油漆一新的现代机器设备凌空而立。街道马路如此宽阔,如此气派,俨然是一座正在兴起的现代化城市。色彩调和的楼房接接连连,各色各样,有商店,有公司,有宾馆,有餐厅,各种字号的美术字招牌竞相入目。马路两旁,长长的人行道上是自由市场,鲜亮的水果、蔬菜,时新的服装和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穿梭往来的车辆和行人,都在为现代生活奔走,我到哪里去寻找记忆中的古战场呢?
汽车拐了一个弯,来到另一条宽阔的马路,走不多远,只见右首并列着两座美丽的楼房。第一座楼房大院外面挂着一块牌子,直书:“中共枣庄市台儿区委员会”。进去一打听,正是中午,人都下班了。我们三人只好又折回原先的大街,走进一家快餐部坐下。
正在吃饭,我一眼看到一位身穿洁白工作服的老服务员,手挟烟卷在和年轻的服务员说话。此人红光满面,年龄约在70上下,我认定他准是我访古的对象,便走了过去和他聊起天来。果然,他是当地人,姓金名世德,大战那年他才24岁,他的父亲曾在那条街上开一爿杂货店,字号“富民”。
“现在那条街还有没有呢?”
“有。”他指着西南方向说:“就在那座大楼后面,这个新台儿庄是近几年才盖起来的。”
“你家的杂货店呢?”
“早在50年代就公私合营了,我也早就是公家人了。”他说话的口气不但自豪,还颇有点主人翁的气派。
饭后,我们又回到区委会。在二楼一间漂亮的客厅里,会见了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区委办公室的副主任。
这位宣传部长披一件呢大衣,巨人一般走了进来,见面就说:“我姓顿,牛顿的顿,这个姓你们一定少见;我叫顿亚彤,红彤彤的彤。我老家离台儿庄不远,几十年来就一直在这一带工作。我姓的这个姓奇突,我的经历也奇突……”
顿亚彤的一番自我介绍,以及他那豪爽而富有风趣的谈吐,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告诉他,我这回是去广州,回来时从上海借光北京某单位新买的汽车,走了一遍当年随军南下的老路,然后从徐州特地来看看的。当年我虽然来过台儿庄,但那时我年轻,对于台儿庄的情况一无所知。甚至抗日战争初期,为什么要选择台儿庄作为决战的战场,它的战略形势如何?我也不清楚。你是当地人又在台儿庄工作多年,你肯定知道不少资料,现在要请你给我补上这一课了。”
顿部长哈哈大笑。这笑声不但豪爽,更体现了山东大汉特有的朴素、诚恳和热情。我暗自感到不虚此行,今天能遇到这样一位同志真是幸运。
他先分析了台儿庄的战略形势。他说:“台儿庄在徐州东北,临沂西南,北面是煤城枣庄。当年日本人为了攫取枣庄的煤,早就修了一条临(城)枣(庄)铁路,直达陇海线上的赵墩。”
我说:“对了,赵墩我很熟悉,我们的服务团就在那里住过。那次来台儿庄,我们就是沿着临枣支线走的。那是大战结束后的一个黄昏,台儿庄车站已被炮火毁坏,只剩几根框架。地面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炮弹坑,每个弹坑都有半截水缸那么大,到现在还仿佛历历在目。”
“是的,”顿亚彤接着说,“后来那条铁路被我们拆了。除此之外,台儿庄还在运河边上,扼运河要津。对山东说,临沂是山东的南大门,台儿庄是临沂的门户;对徐州说,台儿庄又是徐州东北的门户。徐州会战之前,中日双方为什么要在台儿庄决一死战,这你就明白了。”
“台儿庄在我的印象里规模并不大,”我回忆着说:“那一天,天将擦黑,我看到的是一片废墟。残壁直指天空,房梁搭着房梁,有的还在燃烧,到处冒着火光。我们从西街的瓦砾堆中寻觅着街道的痕迹往东走,拐向南街的时候,断垣中出现一个人影,是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太太。她向我们扑来,一把抓住我的胳膊……那是我在台儿庄见到的唯一的一个活人。从那个废墟的规模看,台儿庄在过去也不过是个普通的集镇,没想到现在会发展成这样。”
“这你可不能小看,”顿亚彤纠正我说:“中国在没有铁路和公路以前,南北交通全靠京杭运河。谁都知道运河是南北向,可是到了我们这里,由于地势的关系有一段改为东西向,台儿庄就是这段运河上极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它的鼎盛时期在明末清初,人口多达5万,全国有8个省在这里设立会馆。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台儿庄在这里住过。用现在的话说,他还在台儿庄召开过农民座谈会哩!”
顿亚彤的话,又一次引出了我们的笑声。
“那么,全国解放后台儿庄有过一些什么变化呢?”我问。
顿亚彤摇摇头,接着便叹了一口气,说道:“解放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没有什么变化,要说变化,那就是衰落。”
“为什么呢?”
“这一带地处低洼,海拔只有25米,微山湖的水冲积下来,一片汪洋,年年闹水灾,成为重灾区。人民的生活可说是贫困到了极点。幸亏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据说周总理还派飞机来视察过。1970年以后,国务院拨款修排灌站,韩庄以下一共修了8个排灌站,这才解决了水灾问题,开始摘掉重灾区的帽子。”
“这个新的台儿庄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我提出这个问题,顿亚彤精神一振,满面笑容,谈锋更健了。
“这是改革与开放的成果!”他斩钉截铁地说道,“三中全会以后,党号召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全省有些地区还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台儿庄先走了一步,比临沂还提前一年实行大包干。这一步走对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粮食产量年年超过3亿斤。你想想,全区才20万人口,生产这么多粮食,还能不富?每年都要给国家贡献1亿5千多万斤粮食。就我们这个小小的地区,还出了一个全国有名的作物大王哩!”
“乡镇企业如何?”
他笑了一笑,那意思是不言而喻。“台儿庄区现在一共有22个国营企业,65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步子也是很快的。以工农业总产值说,1980年是7400万元。今年可以达到2.7亿元。”
我正在为台儿庄改革的步伐,为顿部长提供的数字感到惊讶不已时,办公室副主任林德山已经调来一辆车。顿亚彤站起身说:“走吧,去看看你所要看的地方。”不由分说,我和他们便一同下了楼。汽车穿过几条街道马路,走向刚才金世德老人所指的方向,很快地便走在旧台儿庄的街道上了。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古战场,如今是一片平房,有的还是草顶。它继续作为台儿庄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40多年,直到去年区委和区政府才从这里迁到新的市区。如果不是改革,毫无疑问,台儿庄便依旧是这个万古不复的台儿庄了。
不过尽管如此,这个将来可能作为文物保存的旧台儿庄,也还在进行改造。街道正在拓宽,一辆高架工具车正在拔掉旧电线杆,可能要换上新的。历史早已翻开新的篇章,这匆匆一瞥,古战场渐渐地从我的心中消失。无法消失的,倒是一个新的所在——当年我未曾去过此次有幸一见的清真寺。寺里的大殿被炮火烧毁,是新修的。一面结实的砖墙上,大战时的弹痕依然在目。据顿部长介绍,殿前曾经有4棵柏树,两棵被炮火烧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离殿稍远的两棵。有趣的是其中的一棵,被战火烧去一半,还剩一半。树身弹痕累累,却巍然矗立。这边的一半,生机旺盛,枝叶繁茂,和那完整的一棵相映成趣,给院内增添了几许风采。
我凝望着这半棵柏树,联想到当年在废墟中看到的那位老太太,得到了一点启示。为什么他们能在历史巨变中生存下来?在一定的条件下,决定的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尤其是台儿庄,曾被万吨炮弹毁为灰烬,不仅依然存在,还在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个新台儿庄。这正是我常常想的,一个人若被历史唾弃,任何别人都不能起这样的作用,起作用的是他自己。
两位主人又领我们参观了雄伟的台儿庄北门。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台儿庄车站旧址。这里除了写着“台儿庄”三字的那块牌子,一切遗迹都已消失,只是车站售票处的房基还隐约可见。顿亚彤说:“据历史记载和李宗仁先生自己所写的回忆录,台儿庄大战刚一结束,作为这场战斗总指挥的李宗仁,就到这里来过。所以要把它作为永久的纪念。”
我们在车站旧址拍照留念,而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因为我在这片土地上看到了,不,是回想到了我走过的一条小路,是当时返向台儿庄西街唯一的路。那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啊!是刚刚洒过一层黄土,掩埋着烈士的遗体,走在上面软绵绵的动魄惊心的小路。忘记当时是怎样想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正是我走向人生的一条庄严的道路。那些我未曾见过面的民族精英,默默告诉我的是:对祖国对人民应当无条件地给予,而不是索取。在漫长的一生中,他们的这一信念,曾经帮助我度过多少艰难的岁月啊!
台儿庄正是如此。它不但在战争年代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它仍然站在改革的第一线,为祖国继续作出巨大的贡献。
别了,英雄的台儿庄,别了,英雄的台儿庄人!当两位热情的主人将我们送出很远很远的时候,我的心却仍然萦回在这片奋斗不息的英雄的土地上。
写于1987年3月16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