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编辑的甘苦——访常君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2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编辑的甘苦
——访常君实
钱宁
常君实,“三联书店”退休老编辑。象所有编辑一样,他的名字一离开出版界就鲜为人知了。这位66岁的老编辑一生都在为他人默默地改稿编书。
记者:您作了46年的编辑,可记得自己编过多少书?
常:编过很多,要有1000多本了。我是1952年调到出版社后开始编书的。先编了十卷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当年鲁迅先生等编了1917年至1927年那一段,我接下去编了1928年至1938年那一段。原先想继续编下去,后来因“文革”就停了……还编过《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新儿童丛书》、《世界文学名著小丛书》什么的。象《晦庵书话》、《新凤霞回忆录》、《西谛书话》等,是这几年编的。
记者:每一本书的出版,编辑都需要付出相当的心血。最近,“三联书店”正在出版一套杂文丛书,听说又是您在作责任编辑。
常:这套杂文丛书是想为“五·四”以来一些杂文大家每人出个选集。现在已经出了8本,夏衍、聂绀弩、徐懋庸、廖沫沙、柯灵、唐弢、宋云彬、秦似等各一册。我编了前面6本。这几本书的编辑工作,基本是从搜集资料开始。这些老同志文章写过很多,散失了不少,特别是在解放前写的文章,现在很难找到了。几位健在的作者给我提供些线索,比如,曾在哪家报纸上发表过杂文,用过哪些笔名,我就去图书馆翻资料,象《新华日报》,那都是从头翻到尾的……编一本50万字的选集,一般要搜集到100万字的资料。
(记者附笔:夏衍在选集的后记里,廖沫沙在书前的序言中,都特别对常君实表示了感谢。聂绀弩则在赠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君实为此劣书流汗不少”的题词。)
记者:为已故作家编集,资料搜集工作要更艰难些吧?
他的朴实憨厚一如其名。因为根本没想到记者会来采访自己,应答之际不免有些慌乱……
常:那是。象编《徐懋庸杂文集》,在北京图书馆里一坐就是半个月呵。徐懋庸的许多杂文是发表在太行山地区的报刊上,那些土纸版本的报刊,纸张粗劣,字又小又模糊,老要站起身来才能看清楚,那时又赶上了三伏天……
(记者附笔:徐懋庸的夫人王韦在书的后记中写道:“从搜集资料到编辑、校勘等工作,都是常君实同志辛辛苦苦进行的……”)
记者:作为一名总是为他人改稿编书的编辑,您是否曾经感到过遗憾?您是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前写过大量散文、诗歌,解放后因忙于编书,却几乎完全搁笔了。
常:我喜欢这个工作,把一篇篇文章、一部部书稿整理出版,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读物,也使许多好的作品不致于湮没。
记者:那么,在您回顾自己漫长的编辑生涯时,有没有什么事情使您感到烦恼?
常:……有时资料找不到。象编《孟超杂文集》,我从《青岛民报》上找到了他写的150多篇杂文,后来又听说他在天津、桂林、昆明等地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文章,可这些报刊在北京找不全了,只好托朋友到外地去查找。孟超的集子现在总算是编好了,也快出了。资料找到了,就挺高兴。
记者:除此之外呢?
常:要说还有什么……那就是我这只左眼了。我这只左眼已经不管什么用了,1963年得了角膜炎后就慢慢失明了。20多年来,我只能靠一只眼睛工作,一只眼睛工作起来,当然是要吃力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