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歌——电视系列片《话说运河》散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3
第5版(理论)
专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歌
——电视系列片《话说运河》散论
顾骧
我叹服艺术家们有意思的发现:看一看中国地图,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向西南延伸到中国腹地,而京杭大运河则从北京向东南流淌到大海之滨,长城和运河组成了一个最珍贵的汉字“人”字图形。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运河是阴柔、深沉的一捺。我们的祖先,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书写的这个“人”字,是为人类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运河同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人们为运河抱屈,有着2500年历史,流经七省市,贯通五大江河的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它曾为我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昌盛,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它远不及长城那么著名,那么举世瞩目。感谢中央电视台的艺术家们,“话说”了长江之后,又接着“话说”了运河,将这条古老的大运河,介绍于天下。清朝乾隆年间,有一幅描绘运河全程的《道里图卷》,如今又有了一幅用现代化的技术绘制的、更为宏伟的运河《道里图卷》。
《话说运河》摄制组,为《话说长江》的原班人马,从“长江”到“运河”,艺术上的跋涉是一个艰难的历程。当《话说长江》饮誉国中时,如何将《话说运河》拍摄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确非轻而易举。可喜可贺的是,当我们看完三十二集《话说运河》之后,可以肯定地回答,《话说运河》的艺术水平,整体上超过了《话说长江》。作为拍摄对象的运河,当然远不及长江的壮美。长江,茫茫九派,惊涛拍岸,回澜九曲,山川雄奇,风光秀丽;运河,江南拥挤,喧闹,北方干涸以至断流。但《话说运河》的制作者们,在艺术上作了苦心的追求与新的探索。它不光是客观地再现了大运河本身,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还更多地表现了艺术家们对历史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与审美的体验。更多地注入了与时代、与人民一致的艺术家的主观情感与思考。《话说运河》有着更丰富的意蕴。《话说运河》很好地解决了对运河的客观再现与艺术家的主观表现的结合。
《话说运河》格调比较高雅。它的总编导有一个高的立意,就是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而作贡献。这个立意较好地融化在片子的总体构思中。如果说蜿蜒曲折的大运河是贯串整个纪录片的一条线索,那么,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则是贯串整个片子的灵魂。从画面、音乐、解说词……的视觉与听觉整体印象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浓烈的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淳朴的人民以及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建设生活的挚爱情意,在大运河中流淌。
纪录片,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过去好象只是新闻的一种样式。不妨说,《话说运河》已脱离新闻范畴,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它具有足够的艺术品格。《话说运河》既能使人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知识的增长,也能使人得到审美的享受与情感的渲泄。它能使人精神境界得到多方面的满足与升华。这几年,电影界也拍出了一些优秀的纪录片,可以说,《话说运河》是电视中抒情性的游记散文。
编导对片子追求一种“文化味”。这“文化味”首先得力于一批著名的运河沿岸的乡土作家对创作的参与。他们为片子撰写了解说词。这些具有独立文学价值的、不少是韵味浓郁的散文的解说词(如“春满里下河”等),使得片子具有超越画面的艺术效果。从中,使我们看到文学对电视的渗透,文学与电视的结合。这“文化味”,更广泛体现在让我们领略了运河两岸历史的兴衰更替,人民生活的沧桑以及它的地理面貌、古老传说、名胜古迹、风俗人情、名人轶事、文物典籍。它远不是纪录、摄取生活表层现象的风光片,它包容着广博的历史、人文、民俗的内涵。仅以《淮安行》这一集为例,它就让我们耳闻目睹了韩信的遗迹与传说,不无崇敬地向我们介绍了南宋抗金名将、巾帼英雄梁红玉,清朝抗英爱国将领关天培;引导我们参观了传为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中的窦娥赴刑场走过的“窦娥巷”和大名远播西国东瀛的大作家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时的简朴书房“射阳簃”;饱含深情地领我们瞻仰了驸马巷中周恩来同志的旧居,和旧居庭园中的一片菜园;追怀了历史上号称“九省咽喉”淮安河下镇往昔的繁华,品味了现今这青石板路、幽街深巷、老店铺面、市声沉寂的古朴之风。
编导对片子还追求一种“乡土味”,表现为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拍南方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烟笼翠柳,杏花春雨;拍北方的苍凉古道,平畴沃野,夕阳芳草,骏马秋风。江南运河那几集,可说写尽“天堂”景色。
这部片子艺术上突出的价值是它所追求的整体“真实感”,是它的写实风格。窃以为目前某些电视节目有两弊 一为庸俗,二为虚假。某些纪录片,以至新闻报道片,往往对现实生活中人物进行导演摆布,对拍摄环境重新布置,人为地组拍,对生活原貌加以歪曲或粉饰。某些风光片,在优美的自然山水间,总有那么几个红男绿女,随镜头移动,左右顾盼,一望而知,是有意安排的蹩脚“演员”。编导者也许意在增加片子的生活情趣,殊不知,虚假的表演,与自然山水极不协调,大大败坏了人们的审美感受。《话说运河》一反时弊,十分重视纪录片真实再现客观事物的特性,他们“以运河为线索,一路拍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有今有古,有洋有土,有雅有俗,有气有福,有甘有苦”。(见《话说运河》序集词)它不掩盖生活中的矛盾,对运河的污染,对北运河的河浅水疲,甚至干涸断流,人为的灾难,直率地加以纪录报道。片子从内容出发,注意细部刻画,多取小街、小巷、小镇、小景。我们从镜头看到的生活与人物,是未经过滤的原色。在摄象上大量采用了抓拍、抢拍,并配以同期录音,使得镜头画面真实可信,反映事物生动感人。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陈铎、虹云二位节目主持人的出色“表演”。他们主持《话说长江》取得了成功,赢得了观众的好感与欢迎;虽然在片子末尾,告别观众,略有夸张表演色彩,似嫌太过,为美中不足。在《话说运河》里,他们的主持活动则比较臻于完美了。他们举止自然而大方,给人以美感的愉悦。他们有时在现场口头采访,有时面对观众即席评论,极具“生活化”,而无“表演味”。尤其是说话一改过去的“宣读式”为“交谈式”,不拿腔拿调,自然流畅,如叙家常,很有感染力。使片子获得了很强烈的真实感,缩短了观众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了真中见美的难得的艺术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