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从龙王堂火灾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5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龙王堂火灾说起
常富春
惊闻北京大觉寺龙王堂火灾,甚为痛惜。这根导火索,勾起我“几乎目睹”的另外几大创伤。其一,寺西不到二里,有一矮垣围起的地方,有古刹历代主持的葬塔几十座,曾被誉为“塔林”,但于1979年,几乎一夜之间,全被推倒,塔砖转卖筑路部门,卖者自卖,追者未闻。其二,名噪京师的明代玉兰,被洗漱水欺死(笔者有它初枯时的照片),现在观赏到的乃是后种于清代的。另外明时的牡丹也被挖走。其三,70年代初,笔者借住在原寺僧后管殿堂的老者家中时,蒙引领在大殿见过一部嵌以“金丝”的经文,读殿前明碑“大藏经典……安置大觉寺永充供养……上为国家祝厘,下与民生祈福,务须敬奉守护”,知为镇寺重宝。此经以及另有郭老写的条幅,均去向不明(但愿在文物部门收藏)。至于其他,如古白皮松下“深挖洞”等隐患,更不知今日如何了?
大觉寺是一处价值连城的瑰宝,仅笔者记录下来的文物、景观,其细目就不下百项。火烧的龙王堂周围假山石上,就藏写着不少诗词。这些文物景观,最可称奇,至少在北京无与伦比者就有“六绝”,即:二龙戏珠、辽代古碑、碧韵清石、千年银杏、老藤寄柏、明清玉兰。可惜现为非文物部门使用,尽管备加爱护,但远远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就我国当前经济水平而言,若建一座面积相近、功能近代而享受型的新设施,可以说,不是太困难的事;然而,就是荟萃全国能工巧匠,也无法另造一个大觉寺来。
如此国宝,过去未能“适才适所”,回首叹惜,于事无补。北京将成为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之一的今天,仿古建筑还在此起彼立,而真古建筑,却继续移作他用,我想,这不能不视为首都文化建设上之失策或一大憾事。
把大觉寺交归文物等有关部门,辟为博物馆,甚至作为辽、金博物馆,进一步修整,对外开放,不仅可使寺中灿若星宿的奇珍异宝,为游者赏心悦目,还可以搞活一大片毗邻峦壑,造福众人。这一带山水之奇,难以尽数,摘要者有:事涉崇祯之死的高时明太监墓,在九龙戏金盆的山脚之下(旧有刘瑾墓说不确);六郎残塔(1978年左右雷击为残塔);马跑泉;赵孟頫书碑的仰山寺(遗址);如上天梯的“三百六十胳膊肘”;以救死扶伤闻名的王奶奶坟;可观日初的阳台妙儿洼等;尤其那“大觉红杏艳十里,金山水涧敲响墙”更是脍炙人口,令人流连之地。
如果作为辽、金博物馆,那也名正言顺。首先,作为历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的北京后三朝遗踪,所在多有,唯辽、金孑遗,实属凤毛麟角,而此寺适有辽代古碑,碑中证辽事极多,寺址坐西向东依辽人向日之俗而建,金章宗以此为八院之一的“清水院”,如今寺内仍有“完颜衡水”的石刻,这当是金皇族后裔。凡此如去发掘,将会更有新发现。
清人麟庆,概此寺为“大觉卧游”,“卧”可当作小住理解。确实,只有小住,才知“深处美”。
我认为:龙王堂的火灾该使人惊醒了!有关各方以大局为重,现住者要有敲锣打鼓交出来的雅量,自然应合理解决所遇问题。不知此意如何,姑作抛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