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五社里的党小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党的生活

五社里的党小组
李岭平 赵景祥
吉林省白城市保平乡东兴村五社自打兴起“大棚热”,户均收入已超万元,成了闻名全市的“万元社”。
1984年初,34户人家的东兴五社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五社党小组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们几次召开社员大会,分析了五社地处城郊,有广阔的蔬菜市场的优势,提出发展大棚生产这条占地少、见效快、收益大的致富途径。
“大棚热”很快掀起来了,可是有些社员又为资金不足、不会管理、缺少良种犯了愁。“有啥困难找我们!”党小组的五名党员把全社大棚蔬菜产前产后的服务工作包了下来。
他们积极帮助群众联系贷款,或者自己掏腰包,先后为十几户解决了建棚急需的资金。
两个党员家变成了义务种子供应站,需要的良种按期购进来了。大棚生产技术性强不易掌握,四名党员毛遂自荐当了技术顾问。
头一年,多数社员不会育苗,这下可把摆弄大半辈子蔬菜的老党员蔡永德忙坏了。他挨家挨户察看、指导,把一些社员的菜籽拿到自己家里发芽。大正月,谁家不闲几天,可蔡永德一家却围着摆满炕的育芽碗盆忙个不停……
在党员的精心指导下,五社社员的大棚蔬菜产量高、质量好、上市早,换回了大把现金。
五社党小组没有忘记社里的几户贫困户。
女社员曲亚琴的丈夫双目失明,六口之家靠她一人支撑,日子挺艰难。女党员王淑云便成了亚琴家的“当家人”。1984年她资助亚琴养了两头母猪、一头公猪,年底净剩1000元,转年翻了两番。王淑云又帮助曲亚琴贷了款,买回了扣棚物资。亚琴的地里破天荒地立起了一座一亩二分地的大棚。亚琴逢人便说:“是党员一步步拽着我家富起来的呀。”
如今,五社团结互助已蔚然成风。
“万元社”系着党小组的功绩,凝聚着党员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没有就此满足,又带领群众向新的目标迈进。(吉林《党员之友》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