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龙爪村有个音乐家摇篮——访四川省民办业余艺术学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龙爪村有个音乐家摇篮
——访四川省民办业余艺术学校
李达丽
成都浣花溪畔,有个龙爪村。在这个村落里,有一所鲜为人知的学校——四川省民办业余艺术学校。
我追寻琴声,穿过田间小道,找到了这所学校。这翠竹簇拥的小院,10多间平房组成的四合院,分明是一个普通农舍么?令人惊异的是:有七名儿童从这里走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有三十几名儿童进了四川音乐学院和其它艺术院校和团体。在“蓉城之秋”音乐会上,该校三个节目获奖,许多节目被录成电视。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民间演出,受到各界的欢迎。艺术家的追求
这个学校是1985年正式成立的。杨通六校长拿出自己的积蓄,加上几个热心家长的资助,租下了这个“大跃进”时的养猪场——一个废弃不用的小院,自己动手,将它改建成学生的琴房、宿舍和食堂。这里的一砖一瓦,浸透杨校长的心血和汗水。目前,设有钢琴、小提琴和民乐三个专业,45名3至6岁的孩子在学校学习和生活。
杨校长50开外,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八十年代的蓉城,培养孩子学钢琴、小提琴风靡一时。在教学上颇有经验的杨通六和妻子抛弃为自己挣钱的机会,为兴办学校到处奔走。全托的儿童除伙食、保育费外,每月收学费11元。杨通六告诉我:开发儿童智力,培养音乐新苗,是他多年愿望。尽管目前学校条件简陋,杨校长知足地说:“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气候,不然这颗小草是难以成长的。”
杨通六的大儿子如今在美国印地安纳州立大学音乐学院深造,小儿子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然而,他要用自己的爱、自己的心,为祖国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
农民的“嫁妆”
她,一个六岁的小姑娘,熟练而自信地弹着肖邦的《牧童练习曲》。钢琴是爸爸给她的“嫁妆”。小姑娘在单调、重复的练习中编织未来的梦,弹奏她幸运的奏鸣曲。
小姑娘叫吴佳,父亲吴家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住在四川新繁县乡间。除了种地,吴家国间或外出做木工。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杨通六。闲聊之间,富裕起来的吴家国说一心一意要积攒几个钱,修上七八间大瓦房,给自己的独生宝贝置办一份“嫁妆”。
难道我们的农民只配哼几句老戏,守着几间大瓦房?难道他们之中就没有人能成为中国的肖邦?杨通六对吴家国说:“想不想把孩子培养成为钢琴家?”吴家国做梦也没有想到,女儿还有这样的前途。于是,老吴用修房子的钱,为孩子买了架钢琴。
就这样,杨通六领着这位农村小丫头,迈上了通往“音乐王国”之路。吴佳和钢琴一起,度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如今的小吴佳,已完成《拜尔》、《车尔尼八十九》乐曲、小奏鸣曲等课程。
彼岸的回响
出生在台湾的澳大利亚小提琴家林绍亮,听朋友介绍杨通六办学的情况,不相信在内地四川农村,在那样“土”的环境中,孩子们可以受到良好、正规的音乐教育。
在少年宫一次演奏会上,林先生折服了,惊叹了。六岁的王茜、十岁的王敏演奏了韦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技巧娴熟,理解深刻。林先生听了,按捺不住内心激动,连声称赞:“太好了,太好了!”这位含蓄、腼腆的音乐家,曾谢绝音乐学院发出的演出邀请。此时,他饱含对孩子的爱,对同胞杨通六的赞誉,愉快地拿起了小提琴。
儿子的心愿
“亲爱的爸爸,妈妈:前天收音机传来哥哥在美国参加小提琴比赛的消息,播放了哥哥演奏的莫扎特第二、第三协奏曲。扣人心弦的琴声,倾诉了哥哥对你们无穷无尽的思念和爱戴,也激起我心中情感的波澜。
“在这封信中,我一定要说,我要回到你们身边。你们培养的孩子在国内比赛中已崭露头角,然而还没有一个孩子直接登上国际音乐擂台。就这一点而言,我要回到你们的身边,与你们一起办好这所学校,用学生出色的成绩来慰藉二老的心,实现你们的夙愿。我爱你们,更爱你们献身的事业!”
这是杨通六的小儿子,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四年级学生、22岁的杨雀从北京写给杨通六的信。
父母的事业深深地植入了他的心田。就要完成学业的杨雀,令人羡慕的职位等着他:澳大利亚一个交响乐团邀请他去工作,一个中央级乐团也为他留了一席之地。而年轻的杨雀深深地懂得:没有幼苗,怎能有大树?没有浇花人,花儿如何能开放?他看准爸爸、妈妈献身的事业是高尚、无私的。他要回家去,要为祖国培养音乐新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