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鱼梯”观鱼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8
第7版(国际)
专栏:

“鱼梯”观鱼记
仓立德
“鱼梯”,这个词儿,是到了美国俄勒冈州才听说的。我请教《俄勒冈人报》副总编兰得尔先生,他笑道:“就是鱼向上爬的梯子呗。”
一个雾色空蒙的早晨,兰得尔驱车带我出了波特兰市,来到波纳维尔电站的蓄水库。
水库北边有个展览厅,只见满是图表和鱼类模型。据介绍,哥伦比亚河是美国西北部最大河流,源于加拿大,全长1900多公里。沿岸森林茂密,水中鱼类繁多。有一种鲟鱼,肉质鲜美,体重可达四五百公斤,堪称美国淡水鱼之冠。数量惊人的大马哈鱼是这条河最重要的鱼类资源。千百年来,沿河而居的印第安人曾以大马哈鱼为生,把这种鱼视为“造物主的恩赐”。如今,白嫩的大马哈鱼肉和桔红色的鱼籽,仍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这种鱼真有点怪。”兰得尔指着一幅大马哈鱼洄游路线图说:“你看,鱼卵孵化后,幼鱼顺流而下,游进太平洋,有的可远达白令海。几年后,它们又远涉数千公里,回到哥伦比亚河。成熟的大马哈鱼个个身宽体胖,一般重四五十公斤。它们不吃不喝,一个劲溯流而上,找到水质最清新的溪流做窝产卵,最后精疲力竭而死。上游地势高,遇到瀑布时,它们就飞身跃过,有时能跳好几米高呢!”
我不禁啧啧称奇:“可是,它们的‘长征’之路,到这儿不就让大坝截断了吗?”
兰得尔笑而不答,拉我走到大厅南侧。只见墙上是一溜宽大的玻璃窗,窗后是水泥墙,河水自东向西穿过,长短不一的大马哈鱼逆水而行,鳞片闪闪发亮。有的长达一米以上,有的身上还带着巴掌大的伤痕……大厅西端是监测室,室内有各种仪器。一位值班的中年妇女端坐桌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前游过的鱼群,手中“咔哒咔哒”地按着计数器。
步出大厅,我们从北坡登上坝顶。兰得尔说:“喏,答案就在这儿。”顺其手势下望,一条水道突现眼前。它东高西低,长有百米,宽约七八米,用水泥筑成,底部一级级台阶隐约可见。喧闹的河水奔腾向下,冲撞着台阶,溅起一堆堆白色的浪花。“这就是鱼梯,大马哈鱼就是顺着它爬过大坝的。”
原来,哥伦比亚河水利资源也十分丰富,约占全美国的1/3。数十年来,人们在其主流和支流上兴建了20多座水坝,用来发电和灌溉。波纳维尔电站建于1937年。为了保护珍贵的鱼类资源,特别是解决大马哈鱼的洄游产卵问题,美国科学家巧妙地利用鱼的生活习性,设计了鱼梯及辅助设施。鱼梯紧贴大坝下游北侧,河水由上游蓄水库沿展览厅南侧流过鱼梯,而下游的大马哈鱼则经鱼梯到达水库,继续向上游前进。同时,监测室观察记录鱼群的通过情况,据此推算出大马哈鱼的存活量,并为大马哈鱼养殖场的鱼苗投放量提供科学依据。鱼梯和水坝也是游览胜地。人们不仅可以饱览水库的优美风景,更可以目睹活泼的鱼群,体会到热爱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我想看看这些鱼究竟是怎样跃过鱼梯的,于是来到鱼梯近旁。兰得尔不无遗憾地说:“咱们的运气不好。若是赶上节令,你会看到一条条大马哈鱼窜出水面,翻过台阶,——那情景才真叫壮观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