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与柳有关的习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4-1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与柳有关的习俗
晋春在4月4日《中国机械报》撰文说,柳是春的使者,我国古代有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习俗。
插柳 《风土记》称清明节为柳节。插柳之俗盛行于唐宋之际,原意为“顺阳气”,民间则用以悼念介子推母子。有的地方用面粉做成飞燕,用柳枝串起来插在门上,叫“子推燕”。
戴柳 关于戴柳的起源,《燕京岁时记》说,唐玄宗曾于阴历三月初三在渭水边上举行祭仪,赐群臣柳圈,说戴之可免虿毒。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末黄巢起义时,以“戴柳”为号,取意“生机勃发”。此后每逢清明,少儿都要折柳编冠,寓意要珍惜青春,故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折柳 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便在诗人中成为送别的同义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射柳 射柳是一项清明节体育活动,始于战国时代,到汉时已广为流行。《史记·周本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唐宋之际,射柳成为一项正式比赛。后来射柳发展到射装有鹁鸠的葫芦,不过,人们仍然称之为“射柳”。葫芦挂在百步之外的柳树上,矢中葫芦,鹁鸠受惊飞出,人们以鹁鸠飞的高低决定胜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